▲遠望娘娘山 (劉占江/圖文) 2020年12月13日,汝州文化愛好者楊占營、閆永申、劉占江、趙笑恒一行,前往汝州與汝陽、伊川交界處的娘娘山(史書稱霸陵山,又名連珠山,俗稱五縱山,今稱四不管山)進行文化探訪活動。進入汝陽境內后,便沿著盤山道路前行,當路過一個叫曹劉莊的村子時,意外發現路邊零散的古跡,大家便下車進行實地勘察。經詢問村民后得知,此處古代遺跡,原來就是那個在很早以前民間傳說的、臭名遠揚的神秘寺院——“黃花寺”。 ▲石佛廟(左側)與關爺廟(右側) 黃花寺,原名失詳,位于今汝陽縣境內娘娘山西麓、內埠鎮曹劉莊村內,其坐向不清,創建年代據說為唐代,按碑刻所述,應該在大明萬歷年(1573—1620年)之前。現存建筑兩處共三間、古碑五通,古井(當地人稱:西井)一口,碑座、石磙和半成品石碑等散落于院中的不同角落。古井立石上刻有“雍正三年(1725年)”字樣。 近年,村里在原遺址上修建了一個游園,作為群眾娛樂場所,這也算是對黃花寺的一種紀念吧。 ▲奶奶廟(廟內有明萬歷年間石碑) 在黃花寺遺址內,坐西面東建筑即為奶奶廟,廟內陸上放有一塊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年)所立《□□□□□ 碑記》碑刻一通(因字跡模糊,暫無法完全辨認)。碑文大致記述的是有關朝覲武當山進香八宮二觀的相關內容。目前,奶奶廟建筑還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歷史原貌。 ▲奶奶廟還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原貌 另外,還有一處坐北面南、分別獨立的兩間建筑,西邊一間即為石佛廟(或佛爺廟、石佛祠)。黃花寺被燒毀后,曹劉莊村民眾從廢墟中找到了三尊用青石雕刻的石像,于是便在原址上復建了石佛廟,移石佛于廟內供奉。可惜,好不容易遺留下來的石佛像,于數年前的一個風高月黑之時被歹人盜走,無奈近年村民們又重新雕刻了石佛,敬于殿內。 ▲石佛廟廟門兩側墻上的八角形窗戶 慶幸的是,石佛廟內于大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一月所立的《重金妝石佛祠觀音堂郎廟□昌閣土地廟神像碑記》和大清嘉慶二年(1797年)四月所立的《修石佛祠碑記》兩通石碑還基本保存完好,對研究石佛廟,包括黃花寺歷史文化意義重大。特別是在《修石佛祠碑記》碑刻中寫有“村邇西舊有禪院一所,規模寬廣,輝映宏稱,僧眾數十人,附近赴武當進香者皆于此設齋醮焉。迨兵燹后,劫火焚燒,勝地銷沉,僅遺石佛像三尊,委棄榛莽間,荒涼之狀不堪,村人概然傷之,倡議捐修祠宇一楹,移像其中,籍以妥神耳。”等內容。依此說明:一是黃花寺在歷史上曾經很輝煌,當時前往武當山進香之前的香客,均選擇在黃花寺設齋并舉行法事。二是原寺院規模宏大,鼎盛時曾有幾十個住院僧人,后被大火燒毀,這些均與村民傳說一致。 ▲廟門處的過門石及門砘 石佛廟東隔壁為關爺廟,廟門的兩側墻上分別有八角形窗戶,室內有關羽,以及周倉和關平彩妝塑像。廟內樹有大清嘉慶二年(1797年)四月所立的《重修關帝廟碑記》和大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所立的《永免洛伊寄莊雜派碑記》碑刻兩通。特別是在《重修關帝廟碑記》碑刻中,把關羽稱為“入寺伽藍”,即寺院護法神。從“茲因歲火傾圯,復理而新”之句中看出,關羽廟(編者按:應包括整個黃花寺)曾遭火災,在嘉慶二年(1797年)時在原址上再次重修。 ▲刻有“雍正三年(1725年)”字樣的井石 據當地村民講:原黃花寺為少林寺分院,占地面積30余畝,寺院建筑規模宏大,光僧人住所就有五處之多,寺(地)產最多時達到數百畝,寺院內有一地洞直通娘娘山上的娘娘廟。據說惡僧把搶來的貌美婦女均隱藏于此洞之中,以便在深夜作樂。該寺在大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被朝庭派兵燒毀,于大清嘉慶二年(1797年),當地民眾在原址上又修建了奶奶廟及佛爺廟和關帝廟。 ▲近年重新雕刻的三尊石佛像 自古當地就有“火燒黃花寺”的傳說:清朝中期,在寺附近有一位天官的女兒到白沙街趕廟會,被黃花寺的和尚搶去凌辱,天官大怒,嚴懲了作惡的和尚。后來,黃花寺屢屢發生侵女事件,影響極壞,民怨沸騰。在大清乾隆年間,當地官員上書,請皇帝下旨,取締黃花寺,并將寺院建筑焚燒(即《修石佛祠碑記》中所提“劫火焚燒”),黃花寺從此蕩然無存。據此推斷:“黃花寺”其名字中之“黃花”二字實為貶義詞,“黃花寺”并非原來寺名。“黃花寺”之名,疑似后人為諷刺該寺而起的綽名,特意是指:此寺為又黃又花的、不正經寺院。 ▲現存于關爺廟里的大清光緒年《永免洛伊寄莊雜派碑記》石碑 經查閱明、清汝州志書(編者按:舊時汝陽縣為伊陽縣,屬直隸汝州管轄),包括寺內現存的五通明、清石碑上均無見有“黃花寺”三字,個中因由很有可能與該寺曾被朝廷燒毀而臭名遠揚有關。有關“火燒黃花寺”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曾被編成《焦家坡》、《摩天嶺》、《白降河》等戲曲在民間傳唱。 ▲現存于石佛廟里的大清嘉慶二年(1797年)《修石佛祠碑記》石碑 以上為探訪曹劉莊村黃花寺的有關情況,今恐遺存年久坍圮,信息失落,故執筆以記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