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什么? 本周繼續和大家談關于思維的話題。明天就是全國矚目的高考的日子,北京有6萬多考生,在同一時間,面對同一試卷,開始一場激烈的、近乎殘酷的搏殺,造成彼此之間差異的原因很多,思維方式、思維品質是重要的一方面。 第一場是語文考試。曾有人撰文稱“高考語文考的是思維而非記憶”,這一觀點很有見地,揭示2010年以來,北京高考語文試題的變化趨勢——思想性、文化性和綜合性在高考語文試卷中的體現越來越明顯。還有一種觀點,說:語文靠的是積累,考的也是積累。那么,12年的語文教學,孩子積累下來的是什么?——是那些字詞句、篇章段、語法、修辭、結構、立意嗎?我只能說不全是,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語文思維。也就是說,明天,考生進入考場,不僅要裝著一肚子語文知識,還要帶上語文思維——用語文的視角觀察、用語文的方法分析、用語文的形式表達。 如果說觀察、分析、表達是語文思維的外在形式的話,那么對文本的內容、形式和價值的探究則是語文思維的指向。以2015年北京高考語文試卷為例:第一大題共8小題、24分,其中只有第5題(2分)和第8題(2分)考察的是語文知識,其余的6道題(共20分)考察的均為閱讀理解,具體而言就是提取文本信息并概況總結。大概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語文課就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幾乎每個順利完成學業的考生,都能具備這種能力。考生在試卷上表現出的差異,主要取決于他們是否把這種能力內化為一種思維方式,并用這種思維方式對文本進行加工處理。比如第1小題:根據“材料一”,下列對中國印刷業面臨“巨大的危機和挑戰”的原因,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語文思維品質較好的考生,看完題干之后就基本能從四個選項中確定出重點考察的選項。是他們能力超強嗎?不盡然,原因是他們在初讀材料的時候,在大腦中自覺地對材料進行了加工,比如材料的主要內容、基本觀點、框架結構和重點信息等等,所以他們就能把給出的選項和材料的信息迅速對應起來,做的又快又準。 再比如2015年北京高考語文試卷第四大題:古典詩歌閱讀,本大題共4小題,共18分。選擇的材料是蘇軾的《醉翁操》: 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巔,水有時而回川。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 第1小題: 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考的是什么?——作品內容。 第2小題:詞作開篇幾句運用了以聲寫聲的手法,用玉聲形容泉聲的清亮圓潤。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題(5分)。考的是什么?——表現手法。 第4小題:歐陽修《醉翁亭記》描寫了瑯琊山的四時景色,表現了作者以山水自適、與民同樂的情懷。與之相比,蘇軾這首《醉翁操》所描寫的景色和表現的情懷有何不同?(6分)考的是什么?——比較鑒賞。 理解作品內容、分析表現手法、進行比較鑒賞,概括而言就是用上面所提到的語文思維的指向,即:文本的內容、形式和價值。形成語文思維的考生在閱讀材料時,按照這三個指向在大腦中對文本進行了加工和處理,所以看到下面的題目要求,做起來便得心應手。而不具備這種思維的考生,讀過材料之后,也會有所感受,但畢竟是凌亂的、膚淺的,看到下面的題目要求,還會一頭霧水。 最后談談作文,2015年北京高考作文題目為:1.請以“假如我與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為題,寫一篇記敘文。2.請以“深入靈魂的熱愛”為題作文。考的是什么?——思想!考生的文筆再好,沒有思想、不會思考,也寫不出來,更得不了高分。我估計,今天北京高考作文還會在思維上做文章——有思想、會思考、善表達,具體指向也許與文化價值和胸懷修養有關。 明天各位考生就要走進考場,希望大家不僅帶著知識,更要帶著思想和思維走進考場。預祝朋友們取得好成績,用思維取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