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語言也是博大精深。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 中國也是世界上創造語言最多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在今天中國境內各地方言,加上少數民族的語言,足足有一百多種。最為人們熟知的如:粵語,客家話,閩南語和吳儂軟語,川話等等…。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成為官方文字。2000年10月31日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漢語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 漢字在古代已經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但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漢字還充當著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官方的書面規范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的自行創造漢字。 在漢語表達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莫過于:對聯,成語,俗語和歇后語,他們雅俗共賞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目前至少有4000多年的歷史,我們的傳說中是由倉吉造字。目前現存最早可認識的漢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現代漢字是由甲骨文金文演變而來。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征,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的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了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子一個音節。 中國的漢字是意音文字,不是拼音文字,是用表意體系的符號來表示,漢語的詞或語素。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者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有筆畫構成的方塊字體,所以又叫方塊字。 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逐漸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是行,英譯結合體,大多數的漢字是由行旁和聲旁組成的。 “六書”是漢字構造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提到六書。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就詳細闡述了“六書”的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表特征來描繪出來,所謂化成期物。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后來逐漸演化變成如今的造型。?指事:這是只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征的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號來表示某個詞。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點。表示這最鋒利。自大一點就是“臭”“富”就是有田人,“窮”用“力”打工。?形聲:就是文字那一特定形狀(字根)表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以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以合成:湖,瑚,蝴,葫,醐等…形聲是造字里最多的方法和神韻。?會意:屬于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所以組成的字形字義合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的“水”合起來。“鳴”指鳥的叫聲,于是用“口”和“鳥”組成。?轉注:屬于“用字發”。不同地區因為發音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致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他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意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以及解析,讀音上也有音轉的關系。?假借:假借就是同音代替,口語里有的詞沒有相應的文字對應,于是就找一個和他發音相同的音字來表示它的含義。例如“自”本來就是“鼻”的象形字,后用做自己的自。今天我們使用的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從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中國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體趨勢就是從蘩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監管,而我們今天的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 文字和語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創造悠久燦爛文化,哲學,藝術,思想的源泉。之所以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數千載而不消亡,正是因為我們的文字和語言的有著強大生命力,才使今天我們優秀的中華民族依然強大的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