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茶經》有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神農氏最早是從咀嚼鮮葉開始的,而咀嚼鮮葉的目的是為了找到合適的藥材和食物。進入農業時代后,很多種植農作物都有季節性特征,為了保留食物的可利用部分,比如果實、種子、根莖等,就出現了“曬干收藏”的保存方式,茶葉也不例外,為了長期存儲運輸或非當季飲用,人類祖先就會把茶的枝葉直接曬干,這種直接曬干收藏的茶葉,其實就是最原始的白茶。 這時就出現了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很多地方可能雨季時間長,或者日曬時間短,但是茶葉的需求量又很大,那人們可能就會利用早期出現的“甑”(古代的一種炊具)來蒸茶,這就是原始的蒸青綠茶,蒸出來的茶葉還要繼續干燥,制成干茶,就出現了炒干和烘干兩種方法,這就是最原始的炒青綠茶和烘青綠茶。 根據以上推論,我們得出最早出現的應該是白茶,然后是綠茶。那根據綠茶的生產工藝:殺青,揉捻,干燥,我們又可以推測,其他茶類是在綠茶出現后才開始被發現的,因為其他四類茶都是在綠茶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 青茶(烏龍茶)其前身北苑茶烏龍茶,起源于福建一帶,迄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青茶的加工工藝: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據推測,最早的做青是由于婦女采摘后,為了方便把鮮葉藏于懷中,由于懷中溫度高而且不透氣,同時積壓破壞茶葉表皮細胞,造成部分茶葉開始“發酵”,出現紅變,回家后又因為家事繁忙,鮮葉長時間堆積,第二天才來生產,這時的茶葉已經充分發酵,香氣四溢,這就是最原始的青茶。 黑茶最早的記載于明代《明會典》,黑茶的制作工藝為:殺青,揉捻,渥堆,干燥,可推測最開始可能是綠茶殺青揉捻后,由于某些原因,殺青葉長時間堆積,導致茶葉發酵,葉片顏色經過渥堆變成黑色,這是最原始的黑茶。 黃茶最早的記載于明代《茶疏》中。根據黃茶的加工工藝:殺青,揉捻,悶黃,干燥,我們推測黃茶就是因為綠茶的操作不當而演變產生:在殺青環節因為殺青溫度低,殺青時間過長,造成茶葉悶黃,或者殺青后沒有及時攤涼和揉捻,或者在揉捻后未及時干燥,茶葉堆積悶黃,產生了黃湯黃葉,這是最原始的黃茶。 紅茶最早記載于清代《片刻余閑集》中,是福建崇安的小種紅茶。紅茶的加工工藝是:萎凋,揉捻,干燥,萎凋環節代替了綠茶的殺青環節,我們有理由推測,紅茶是鮮葉采摘回來后,機緣巧合,用日曬代替了殺青,揉捻后茶葉發生了紅變,產生紅葉紅湯,這是最原始的紅茶。 總結一下,先有了白茶,而后出現了綠茶,在綠茶出現以后,在綠茶生產環節中,演變出了青、黃、紅、黑茶。這種茶類的演變是發生在一次次的“錯誤”中,是很多制茶的人共同經驗、選擇疊加而來,所以說今天的六大茶類完全是演變的結果,不是認為設計而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