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寒梅 圖/作者提供 遇見你●真高興 ◎郝寒梅 【作者簡介】:郝寒梅 ,寧夏銀川市 ,健身教練,愛好讀書、鋼琴、騎行、旅游。 請欣賞正文 青島,是一座海岸線漫長,山脈眾多,水域遼闊,島嶼星羅棋布的城市,也是一座今古兼備,東西合壁的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便是以“收回青島”為起因的。 早春二月,來到青島,漫步在老城區的街道,那遍布大街小巷的歷史古跡,形成了這座城市的特殊語言,它們無時不在地訴說這座美麗城市的過去和現在。 圣彌愛爾大教堂是青島地區最大的羅馬式建筑,中國唯一的祝圣教堂,曾經是青島最高建筑。教堂前的廣場前,許多的游客和新人都在拍照留念,看著新人們在莊嚴神圣教堂前甜蜜的笑臉和身影,真讓人羨慕。。 看罷教堂順路來到浙江路,忽然被右手邊矮墻上一段話所吸引,“連接這座城市在歲月流轉下的時代風華”《青島書房》我停住腳步,仔細打量,只見這是一棟德式老建筑別墅,向前看去,前面的矮墻還有類似的話語,小院門口,《青島書房》的牌子醒目而不張揚,別墅二樓的幾個窗口分別掛有長條形《青島書房——安娜別墅1901》字樣的牌子,小院里擺有圓桌和休閑座椅,院里靠別墅的墻邊有一座用書疊放的書塔,塔旁一只偌大的舊時鐘和鏡框,仿佛在向路人提示,莫讓時光空流逝。 這與眾不同的書房讓我心生好奇,決定一探究竟,于是我走進小院,走上臺階推門而入,接下來,一個關于《安娜別墅》和《青島書房》的美好而真實的故事,呈現在我的面前。 話說1899年,48歲的羅伯特.卡普勒和19歲的大兒子漢斯.卡普勒從德國來到青島,這是個新的德國殖民地城市,他們在這里創辦了卡普勒磚瓦廠,1899年投入生產并獲得成功,成為青島市第一代機械化生產的建筑磚瓦商,很快他們又開辦了第二家磚瓦廠,1901年開始著手建造一棟別墅,1903年竣工,為紀念母親安娜.瑪麗亞,故為其取名《安娜別墅》。 1914年,別墅轉售朝鮮駐法前公使閔泳瓚,改稱李王府。 1918年,閔泳瓚將此房售予青島首富劉子山,就此《安娜別墅》進入本土時代。 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里,《安娜別墅》數易其主,也經歷了數次改造和修復,。解放后,這里成為商人及平民百姓雜居的處所,最多時候住過17戶人家。《安娜別墅》無奈而又安靜地承受著這一切。 時光飛逝,2016年8月30日,修建一新的《安娜別墅》成功與時代掛鉤,變身為《青島書房》,以書為媒介,迎來屬于自己最美麗的時刻。作為青島的地標性建筑之一,《青島書房》打造出全新的集圖書銷售,閱讀分享,主題沙龍,公共展覽為一體的開放型城市閱讀空間。 一樓樓梯旁,《青島階梯》的牌子下面寫著兩句話,“一個城市的探索與上升,一個世紀的思想與文明”。拾級而上,墻面上那陳舊的影像以及陳舊的敘述,向走上階梯的人們訴說著一個世紀的過往。 整個書房以一刻有年份的銅管貫穿所有書房,金屬書架的懸空設計很好地保護了按原圖設計復原的護墻板。圖書陳列區域,三個房間將青島系列圖書,文學類圖書以及藝文生活類圖書巧妙劃分,并引進大量臺版書籍,可坐閱也可閑談。公共美學區域,青島影像明信片陳列,主題展覽,獨立設計文創及千余種主題圖書。 每天,各色各樣的人們來到這里,在這個保存完好的別墅里,已經看不到卡普勒父子,也看不見劉子山和他的家人,他們早已成為過去,只是給這個匆忙行走的城市留下了遙遠的背影。但我們卻依然可以坐在這里讀書.暢談和分享,這里沒有距離感,在時光流轉之中,給自己一個機會,可以活在更大一點的世界里, 書可以把人帶到任何地方,人也可以把書帶到任何地方,但書能到達的地方,人卻不一定能夠到達。在這個陽光燦爛的下午,我坐在百年《安娜別墅》的《青島書房》里,悠然自得地品著咖啡,細細品味“除了想象和行走,我們還能借著一角書桌,與世界悄然相連。” 一本書,一個世界,一屋書,一城傳奇。推開門,世間的美好閱然眼前笑迎每一位踏足于此的人。《青島書房》遇見你,真高興。 宗 旨:營造一片文學愛好者的樂土,共創文學夢想的家園。 三秦團隊:文學顧問:白忠德 羅旭初 胡遵遠 主 編:魚兒姐姐 編輯:守望 簽約作家:程雙紅 投稿須知: 1、原創且首發,題材不限,健康向上。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發至投稿郵箱,并附上作者簡介及照片,文責自負。 2、投稿郵箱:sanqinwenxue@163.com主編郵箱:406073222@qq.com 3、投稿后請關注《三秦文學》公眾號,并加主編微信以便稿酬發放。稿件刊發后及時分享到朋友圈,提高文章閱讀量。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