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 1901年的老建筑,作為青島的地標性建筑之一愛讀書的青島人,以青島書房創新模式在延續安娜別墅歷史風貌的基礎上打造出全新的集圖書銷售、文獻收藏、閱讀分享、主題沙龍、公共展覽、啤酒廣場、文創設計、旅游推廣、德式餐廳為一體的“體驗性、開放性城市公共閱讀空間”,融合傳統、當代、觀念、體驗、分享等多種元素營造一處具有精神指向性的優質人文集成場所. 百年前,德人羅伯特用它來寄托對母親安娜的思念。這是以建筑與人名的一種源于親情的寄托。百年后,眾多有情人又因它莊重浪漫在此許下諾言。這里是位于曲阜路和浙江路的百年巴洛克式建筑安娜別墅,始建于1901年。前不久,安娜別墅剛剛脫離“神秘古堡”的身份,提醒你知道,它成了青島書屋,我自甘“淪陷”的走進了書店。當面對如此“尤物”時,想必再多詞藻在百年深沉面前也是庸俗。倘若你未在它優雅外觀下相形見絀,歡迎你走進她,這里沒有距離感。 走進這件書屋,經理說,這里幾乎收集收藏了涵蓋青島歷年的圖書,你可以在這里悅讀,也可以借閱核實資料。當一本與一座樓與一個安娜的女子聯系在了一起,書店里不只是書,還包括著人文、創意、藝術、生活的精神,它就不再是只買書付錢就走的地方,而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這里的每一本書都凝聚了收集者對青島的感情和收集時的心思,主要涉獵到青島近現代歷史、城市建筑進程、人文生活、風光旅游、博物館學、嶗山等多種主題,未來還會繼續豐富延展主題內涵。其中在書籍首頁蓋有圓形藏書章的書籍是不出售的,部分有副本可以在人文室和生活小室購買;另外陳列有青島國民名人文學作品,分別有他們的青島創作歷史介紹和故居指引。西墻上還有青島民國著名的書房“褐木廬”的內景油畫,油畫下的展柜收集了得來不易的源自上世紀初的珍貴文獻資料。 公元1901年,青島第一代德國移民羅伯特?卡普勒,為紀念母親安娜,于城市一隅建造安娜別墅。1914年前別墅轉售朝鮮駐法國前公使閔泳瓚,改稱李王府。1918年閔氏將別墅售予本地富商劉子山,始稱劉府。這棟位于曲阜路和浙江路(原柏林路和蘆伊特波爾德路)交匯處的華美建筑,在歷史記載中幾經易主,伴隨著種種撲朔迷離的傳說,安娜別墅的命運備受關注。 青島,把安娜別墅樓頂的百年觀景平臺開放了。這棟1903年完工的老樓建造之初是可以看海的,時光斗轉113年,現在上面能看到怎樣的景致呢?老樓二層以上的樓梯封閉,閣樓裝修目前接近尾聲,部分古典家具已經布置完畢,未來將成為懷舊范兒十足的西餐廳。閣樓東和南兩個方向都有戶外觀景平臺,東側可以將大教堂盡收眼底;南側朝向棧橋方向,視野中全是紅瓦民居,雖然距離稍遠,但的確能看見回瀾閣!閣樓之上還有驚喜,一百多年前的“保姆樓梯”你見過嗎?安娜別墅里就有!螺旋狀的石質臺階從閣樓一直延伸至地下室,前往參觀的朋友千萬不能錯過。 作為一個棲息之所,安娜別墅的稱謂來源于對親情的寄托。這是房子的建設者羅伯特?卡普勒為了表達對母親安娜?瑪麗亞(Anna Maria)的紀念,而特別命名的。安娜?瑪麗亞對卡普勒家族的意義,我們可能沒辦法獲得更多細節,或許這是個包含了復雜情節的歐洲傳奇,或許它就是一個純粹的家族故事。然而,女性安娜所帶給我們的想象空間,卻使得這個并不十分爛漫的古典主義建筑,立刻就變得生動起來了。穿過時間、地理和種族的迷霧,我們似乎可以放松下來,在虛擬的背景上任意涂抹一個暖意的景象,像1906年春天的某一個平常的早晨,羅伯特和他的兒子漢斯,在別墅前的柏林街上所經歷的一樣。 不論對青島這個城市還是城中這棟叫安娜別墅的建筑,一百年人來人往的熙熙攘攘,自是順理成章。許多過客的面目早已煙消云散,那些恩怨情仇,那些難以啟齒,那些是是非非,不過爾爾。恍惚之間,透過時光斑駁的空隙,人們會發現一個屋頂之下不經意間的一次更替,也出乎意料,也情理之中。深入進去,看似曲徑通幽處,依舊迷霧重重。毋庸置疑,與這座樓的應該記住他們,卡普勒、閔泳瓚、劉子山這些迷霧之中的人物影像,其實就是我們城市成長的一些人物坐標,尋找著他們,記憶著他們,前行中的城市才不會孤單。尤其是美麗的安娜.。 ![]() 以青島在地文化為底蘊,結合這座城市里空間、建筑、美學、歷史、人文的設計理念,青島書房期許創作一處體現城市意象與風土民情的文創空間。青島書房主視覺靈感來自于這座城市的時代風華,取自下午時分,三樓陽臺望盡海天相接處呈現的天青色。在時光流轉之中,乘載青島人文溫潤之美。是致敬,也是延續,整個青島書房以一刻有年份的銅管貫穿所有房間,代表了這座城市的時光刻記,也擴展了安娜別墅建筑的時間縱深。還原安娜別墅舊時建筑格調,金屬書架的懸空設計很好地保護了按照原設計圖復原的護墻板。 ![]() ![]()
|
|
來自: cxag > 《美食地圖遊記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