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山守護人 文/唐勝一 天溝村盡頭有座老墳山,方圓幾里無人煙,陰森可怕,人稱“鬼地方”。除了每年的清明節熱鬧,以及平常里給死人送葬外,再就沒有外人踏進來過。不過,墳山的進出口處,倒建起了一座現代的雙層樓房,住著一位古稀的老大爺。 大爺不是本村子人,據說年輕時就來到這里。那時候這里沒有人家,他上山砍伐樹木,殺了茅草,蓋了個茅草棚安頓。“咋來這里安家?”他告訴人家:“我幫你們盡義務看守這座墳山。”村上的人滿口應承:“那你就在這靠山吃山吧。” 他開墾山地種莊稼。他上山打獵和挖藥材換錢花。他自給自食,倒也勉強維持生活。 他守護墳山,有人說他是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做;有人說他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每次送葬的隊列進山經過他的門前,他都會認真地清點著人數。人家出山時,他又一個一個地細細清點,只要少人,他就會立刻進山將人找出來。清明節也這么做,好幾年有人祭祖引發了山火,因他清點人數及時而沒有人員傷亡。出集體工年代,他所在的大隊和生產隊都認定他瘋了,所以,才沒有強制他回去出集體工。 這個瘋子,天溝村的人都說他好。到了改革開放之初,他年近50歲,竟然被熱心的鄉親給他說上了媒。他妻子跟他住在這茅草棚里二三年,還生了個兒子。兒子滿周歲那年,他妻子就因病過世。大家都說這墳山陰氣重,勸他離開。他婉言謝絕。不過,他將一歲的兒子交給了小姨子帶養。湊巧,小姨子沒有生育,他兒子自然而然地成了小姨子家的人。他說:“我無所謂,反正我離不開這座老墳山。” 后來,長大成人的兒子出息了,做生意成了大老板,反反復復多次進山認他這個爹,求他搬出去住到城里享清福。 他一直沒同意。他說:“我搬走后,難道還會有人住到這個茅草棚來守護這座墳山么?”他兒子反問他:“這墳山沒要求要人守,你老也年紀大了,還守在這干嘛?”他終于頭一回向兒子也是唯一的跟人講起了他的往事。 他說他10歲那年的清明節,他跟隨父親進墳山祭祖。不料那天風特別的大,將焚燒的紙錢刮到枯枝雜草上,引發山林大火。他父子倆看得傻了眼,一下子被火困住了。他父子倆急得團團轉時,正好有人從外頭大聲叫喊:“還有人在里頭嗎?”“有,有啊!”他父親大聲回答,“有我們父子倆,快救救我們。”外頭的一眾鄉親,齊心協力地撲打著山火沖進來,將他父子倆背了出去。他父子得救了,可是,有三四位鄉親被火燒傷了。 他一直記著這件事兒,在他20歲的那年,便毅然只身來到這座墳山腳下,還在墳山的進出口處架起了茅草棚,當起了墳山的守護人。 兒子聽過這個故事后,自此再不強求他搬去城里與其同住,而且不時地為爹送來吃的、穿的和用的,還說要好好改建爹棲身的茅草棚。 他喜出望外,滿意地點著頭:“行,盡管我沒盡到父親責任沒有帶養你,可你反倒孝敬爹了,是個孝子啊!” 近年,他身體越來越差,生活自理都有些困難了。他兒子再三接他去城里,他不去。他跟兒子講,他想請個年齡少他10多歲的漢子護理他,但人家有個條件,要建三間像模像樣的樓房。兒問:“誰呢?”他告訴說:“這個村上的劉姓單身漢。” 他沒想到的是,兒子竟然爽快地答應了,而且說干就干,花了不少錢,靠人工搬運建筑材料進山,用兩個月時間,就將簡易的板房改建成了一座小樓房。 他急急忙忙找著劉單身漢:“劉老弟,我都八十來歲了,怕是守不好那座墳山了。如果我將新建的那座房子送給你,你愿意接我的班繼續守護那座墳山不?”劉單身漢一愣,明白事理后,連連點頭:“要得,我同意。”他再三問人家:“當真不?”劉單身漢說:“你老要是不放心的話,我就去找毛村長來做個見證人,我倆當著毛村長的面,立下一個字據。” 他終于開心地笑出聲來。 ===================== 簡介:唐勝一,男,漢族,湖南省衡陽縣人,大專文化,中共黨員,國有企業員工,業余愛好文學,衡陽市作家協會會員。其作品分別被《飛天》《鴨綠江》《奔流》《參花》《幽默與笑話》《金山》《小小說大世界》《小小說家》《精短小說》《華文小小說》,以及《中華日報》《國際日報》《中國建設報》《中國供水節水》報、《湖南日報》和《湖南科技報》《長沙晚報》《衡陽日報》《衡陽晚報》等中、外報刊雜志發表,且有作品獲獎。 往期精彩鏈接
|
|
來自: 新用戶8981n2sT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