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陰兼表證亦稱太、少兩感證,其病機與陽氣素虛,復感外邪所致。為少陰陽虛,外邪襲表,又直中少陰之證。主要見證為發熱較輕、惡寒、無汗、脈沉。而無明顯的吐利厥逆之里證,及脈浮,頭項強痛之表證。 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不同,又可分為兩類病證,即麻黃細辛附子湯證和麻黃附子甘草湯證。 麻黃細辛附子湯證見原文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本證因為屬于“始得之”,病勢較急,病情較重,表證亦著。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見于原文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本證亦屬太少兩感證,故見證當有發熱、惡寒、無汗、脈沉,因病非始得之,已經歷數日,與麻黃細辛附子湯證比較,病勢較緩,病情亦輕,正氣較虛,治以扶陽微汗解表法,其不用細辛,乃防發汗太過,徒傷正氣,易炙甘草之甘緩,以成微發汗之劑。 上述兩證,既有發熱、惡寒、無汗等太陽表證,又見脈沉里陽不足之候。故與太陽表證比較,其脈不浮而沉,以少陰里證權衡,有明顯的太陽表證見證。因此在治療上既不宜單純發汗解表,又不能只取溫助少陰,而宜表里同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