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之稱呼,喺古代喚阿爹、阿父,又或阿爺(《花木辭》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現代則有“爸爸”、“父親”;謙稱有“家父”、“家翁”……林林種種,舉之不窮。廣府話則自成一格,有仿古式——“阿爸”,西譯式——“爹哋”,更有人人識——“老竇(老豆)”。 “老豆”一詞嘅來歷有兩種說法。 其一為竇燕山,《三字經》有云:“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生乃五代后晉時期人,官至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而最為人樂道系佢五位公子,個個皆有成就:長子竇儀中進士,成為翰林學士,曾任禮部尚書;次子竇儼中進士,又做翰林學士,曾任禮部侍郎;三子竇侃曾任補闕;四子竇偁又中進士,做授翰林學士,曾任諫議大夫;五子竇僖曾任起居郎。當時人稱竇氏五龍,一時傳為佳話。而竇燕山本人亦都活到八十三歲,壽終正寢。竇翁因教子有義方,堪稱人父之典范,故有“老竇”之尊稱。竇燕山故事符合眾人追求美好嘅愿望,且“老竇”稱呼亦對父親有一份尊敬之意。 其二則與鄉音有關。子女有時會暗稱父親做“老頭子”,簡稱“老頭”。此叫法據說最初盛行于順德、南海,之后傳至省城。“老頭”以順德話讀,近似“老豆”,此發音遂漸成為通用省城話。由于“老頭子”、“老頭”并非廣東話特有,而且聽落似乎對父親稍欠尊重,故此呢一說法不及“竇燕山”一說。 華夏數千年父系社會,男性處主導地位,子孫后代一律跟隨父姓。語言承載文化,于是乎廣府話亦有俗語“老竇姓乜都唔知”,卻冇“阿媽姓乜都唔知”,而只有“阿媽都唔認得”。事關老竇與你姓氏相同,若太過沉迷于某事物,就會連自己老竇姓乜都唔記得,亦即等于唔記得埋自己個名,達到“忘我”境界! 講開跟老竇姓,不能不提粵劇泰斗馬師僧代表作《苦鳳鶯憐》里頭《余俠魂訴情》嘅經典唱段:“我姓(呀……)余,我個老竇佢又系姓(呀……)余,俠魂就系我個名字。我家中內,糧無隔宿,幾乎要做到乞兒……”《苦》劇大意講述女主角被人冤枉通姦,最后得窮困潦倒嘅男主角余俠魂相助,恢復清白,大團圓結局。男主角一出場就唱“我姓余,我個老竇佢又系姓余”,正正為強調“我系有名有姓嘅,唔系連自己老竇系邊個都唔知嘅私生子,亦唔系要跟后父姓嘅‘游艇仔’”。呢句唱詞,確系頂天立地,有尊嚴兼有骨氣。 舊時,老竇地位何等尊貴,一家之主,一言九鼎,嚴父出孝子。而家,卻有“廿四孝老竇”,坊間更有人笑說:而家莫講話“在家從父”,仔女對老竇唔好一言九“頂”經已算好喇。做老竇嘅亦唔在乎“牛耕田,馬食谷,老竇賺錢仔享福”抑或“老竇養仔仔養仔”,只要仔女記得老竇姓乜就經已心足......世界變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