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放個曹丕吧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有人熱衷名利,就有人淡泊明志,翻看各朝各代的隱逸者列傳,不愿在官場摻和的人比比皆是,比如徐稚、鄭玄、申屠蟠,還有管寧,字幼安。 按《傅子》記載,管寧是名相管仲的后人,就算有祖輩余蔭,發展成什么樣還是要看個人。管寧16歲喪父,家里經濟狀況很差,兄弟們本來打算救濟一下他,但管寧很有骨氣,拒絕了所有人的饋贈,要以自己的財力為父親送終。 管寧也是師出名門,他的老師是陳球,同學有盧植、鄭玄、華歆等人,各個都是當世名士。有的位極人臣,比如盧植、華歆,像鄭玄、管寧這樣的就終身不仕。 說到華歆還要再提一次“割席斷交”這個典故,《世說新語》真的只能當故事看看,真是黑遍所有人,人家華歆只是把黃金撿起來又扔掉,有豪車路過出去看了一眼,怎么就能有割席斷交這種操作?后來華歆兩次舉薦管寧,寧愿辭官成全管寧。按這故事的邏輯,不僅黑了華歆,還黑了管寧... 漢末群雄割據,中原亂成了一鍋粥,管寧就和邴原、王烈一起前往遼東避亂。因為當年管寧、華歆、邴原一起游學,他們三個被合稱“一龍”,《魏略》記載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不過以成就來看管寧才該排在第一,裴松之注解時也對此提出異議。 管寧到了遼東先去見了地頭蛇,遼東太守公孫度。不過管寧只跟他聊儒家經典,天下大勢什么的不再交流范圍內。管寧找了個山谷就住下了,來依附他的難民眾多,不到一個月就形成了村落,管寧也開始了教化萬民的日子,為此管寧也深受百姓愛戴,當時文字的普及率可是很低的。 公孫康有稱王之心,就想拉攏管寧,可這話他怎么也不敢開口。因為管寧的名聲太過響亮,他這又是大逆不道之舉,實在是敬畏名士的“能量”。后來管寧看公孫淵這人不行,又回到中原,順帶歸還了公孫氏贈送給他的所有錢財。 管寧終其一生都沒有出仕,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人,每一次征召他都拒絕了。曹丕時期,華歆就推薦了老同學,可管寧態度很堅決,就是不來。 曹叡時期,華歆和陳群都舉薦管寧,華歆連“三公”這種職位都愿意讓給管寧,但結果并沒有區別。曹叡很奇怪就問青州刺史程喜“管寧到底是真有氣節,還是身體不行?”,程喜回應“管寧歲數確實大了,也不是故作清高,他就是單純的謙虛”。 從220年到237年,對管寧的征辟就沒停過,唯一的效果就是增加了管寧的名氣。237年,盧毓舉薦管寧,曹叡這次連詔書都懶得下去,明知道人家不來還費什么勁。241年,曹芳又要用“安車”征辟管寧,就是坐著不顛簸的那種,正好趕上管寧去世,終年84歲,聞者無不嘆息。 《高士傳》記載了一個細節,管寧常年只用1個木榻,50多年全都是屈膝而坐,生生把木板給磨穿了。這也說明管寧是個極其自律的人,這么堅定的心怎么會輕易動搖呢。其實在漢末,當教師是個很有“前途”的職業。當時是“察舉制”,能不能當官全靠名士品評,所以哪怕不出仕,名士也有極大的話語權。 再說“以德服人”,比如鄰居的牛踐踏了管寧的田地,管寧反而提人家養牛,鄰居倒是誠惶誠恐,要是態度不好,那接下來就是“先禮后兵”,名師們的弟子們要來跟你“講道理”了。真當名士們不要面子的嘛? 后人對管寧的評價也極高,陳群“行為世表”世人的表率誒。陳壽“淵雅高尚”,就是高尚的情操?;阜丁梆B德顯仁”,管寧的仁名獲得了認可。蘇軾“賢于文若、文舉遠矣”,比荀彧、孔融賢德多了。錢穆“但論三國人物,管寧必屈首指”,這是對管寧的最高評價,三國第一人。 征車十返尚高臥,皂帽蕭然遺世情。 華歆:他是“一龍”之首,連孫策都要執弟子禮,曹丕更夸他“國之俊才” 陳群:他創造了九品中正制,喜好品評人物,曹丕還把他當自己的“顏回” 看官如感興趣,關注下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