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氣法和定氣法在我國自古有之。只是人們為了方便,在精確的計算方面用定氣法,而在歷書編寫時,在二十四節氣的確定上用平氣法。那么我們是從什么開始使用定氣法的呢?這還要從明末說起。1623年,明天啟三年,也就是上一次土木大合(土木合相視距離小于0.1度)那年,一位德國人來到北京,他給自己起了一個中文名字,叫做“湯若望”。初入北京的湯若望因為自身的學識,很快得到了明朝朝廷的重用。明朝末年,時所使用的《大統歷》年久失修,天體運行的誤差積累成疾,天象預測屢出差錯。崇禎命徐光啟成立歷局,重新編制歷書。徐光啟便率同漢人及西方傳教士一同編訂,湯若望便是其中一人。而在編寫《崇禎歷書》時,二十四節氣定氣用平氣法還是定氣法,又被爭論起來。李天經主張用定氣法注歷,理由還是可使歷法中的節氣日與太陽黃道行度完全相符。其實,西法與古法定氣注歷略同,只是隨著西法數學的進步其數據更精準罷了。 但歷局仗著自身算法精確的優勢,大肆宣揚西法之優攻擊舊法。原本欽天監和當時的有識之士都明白《大統歷》有待修正,但又看不起歷局的囂張氣焰,所以在“禮法”層面和歷局死杠起來。后人,清初著名天文數學家,素有“歷算第一名家”的梅文鼎曾指出,平氣法與定氣法的差別古人非常清楚,古法中二十四節氣的排算是用平氣法,但主要節氣之日則用定氣法,如“定冬至”而非“平冬至”,這樣可以達到對平氣法與定氣法兼收并用之效,既保存了中國傳統的注歷方式,又對太陽實際視行狀態進行了描述,正可謂是兼兩家之長而無兩家之短。而歷局用《授時歷》的平氣注歷來指責傳統歷法“不知盈縮”,是完全荒謬的,是數典忘祖,是西歷打擊傳統歷法,用來彰顯自己所長的一種手段。一方面新歷法遭到大統及回回歷法家的抵制,而徐光啟也開始了磨洋工。也算是頗具明朝士大夫特點。結果“節氣之爭”還沒有定論,《崇禎歷書》也未頒行,北京便迎來了明清易幟。清初入關,身邊除了薩滿巫師,很難再找到懂天文歷法之人。而中原之人因夷漢之別,不是不合作,就是避禍南遷??吹竭@個政治投機機會的湯若望,開始了人生的一次豪賭。湯若望通過向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示忠,和入京的新統治者建立了初步信任。后利用自己之前的職務之便,在一起欽天監會議上,指出明朝舊歷《大統歷》的多處謬誤。而且多有用“天象”幫多爾袞、順治皇帝說話,等到了多爾袞、順治皇帝雙方極高的信任。一方想盡快頒布新的歷法以示正朔,一方想借機上臺獲得欽天監的統治地位。兩方一拍即合,多爾袞下旨將測算天象和編制新歷法的工作交給了湯若望。 湯若望將《崇禎歷書》進行刪改后獻于多爾袞。多爾袞在其上批“依西洋新法”五字,改稱《時憲歷》,頒行全國。而湯若望也因此成功獲得欽天監的領導權,并通過其在政治站隊上的完美走位,奠定了其不可動搖的地位。湯若望掌管欽天監后,全力推行西法,奏請撤銷回回科,瞬間砸了所有舊歷法官員的飯碗。并將平氣注歷改為定氣注歷,以彰顯西法之優越。而且此次歷法改革還是由西方人提出的,并且采用的是西方算法,這是漢族舊歷官員所不能容忍的,進而更為爭論增加了復雜的人性因素。所以,“節氣之爭”也從相對簡單的天文算法的學術問題,變成了富含復雜人性的政治問題。順治十四年(1657),欽天監前回回科吳明炫奏新法之誤,請“復立回回科,以存絕學”。新安衛官生楊光先更是撰寫文章,進《摘謬論》、《選擇議》等以攻擊新歷。但由于順治皇帝對湯若望的信任,并未得到奏準。順治十五年(1658)湯若望受一品封典,地位進一步提升。而且因其教士身份,進一步成為了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保護傘,耶穌會傳教士影響因而擴大,一時各地教徒增至十萬,逐而引發各地宗教沖突。但隨著順治皇帝的去世,湯若望失去了政治上的保護人,而舊歷勢力看準時機,開始抬頭。康熙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在蓄謀已久之后,楊光先祭出殺招。他向禮部呈文《請誅邪教狀》,例數湯若望布黨京城意圖謀反、侵害圣經賢傳、《時憲歷》書依西洋新法竊取正朔、《時憲歷》只編二百年于國祚“俱大不合”、榮親王葬期“不用正五行”等數條大罪。其所列之罪均可謂十惡不赦,條條可誅九族。此時,朝堂上掌權的顧命四大臣中,鰲拜是“素不喜西士”,蘇克薩哈對天主教也無好感。內堂的孝莊太皇太后因湯若望排斥喇嘛教對其也有所反感。所以湯若望此時處于被動和無助的狀態。
而“康熙歷獄”也逐漸從最初的歷法之爭,升級到了鰲拜辨別異己,展現政治力量的朝權之爭。 案件辦理大臣畏懼鰲拜等權臣,主擬了“湯若望、杜如預、楊宏量、李祖白、宋可成、宋發、朱光顯、劉有泰,俱擬凌遲處死?!钡囊庖姟?/span>結果初審剛下來,天空就出現彗星,京城又發生地震,接著紫禁城又發生大火。一系列的異象弄得人們人心惶惶。欽天監作為研究天象歷法占卜吉兇的重要部門,在論罪監正之時,發生這么多大事,相關辦案人員難免有些懼怕。所以大臣商議,將這個燙手的山芋扔給孝莊太皇太后進行決斷。此時孝莊太皇太后敏銳的發覺此事背后的重大政治問題,所有罪狀雖干系重大,但均無實證,如此判決完全出于對鰲拜勢力的懼怕。從而指責顧命大臣道:“湯若望向為先帝信任,禮待極隆,爾等豈俱已忘卻,而欲置之死耶?!”見此,顧命大臣只好赦湯若望不死,但李祖柏等五人依然處于死刑。此后,鰲拜等人勢力大張,順治時期的諸多新政也被陸續廢止。“康熙歷獄”之后,《時憲歷》被廢止,《大統歷》恢復實施,教堂關閉,教士被遣送澳門,湯若望郁郁而終,而不懂歷法的楊光先則順利成章的成為了新任欽天監監正。輿論戰雖然勝利了,但是楊光先卻樂不起來。因為自己雖懂歷理但不懂歷算,而副手(副監)吳明烜(吳明炫之弟)又沒有能力修正《大統歷》,以至于楊光先主持欽天監期間,預測錯誤接連不斷。見此狀況,剛被釋放不久的南懷仁趕緊上書,針對“歷法之爭”向年輕的康熙進行辯解。并指出排算節氣的核心爭論,不是歷算問題,而是要“合天”還是“從舊”的政治問題。滿清入關之初,為尋求政權繼承的合理性,自稱“正朔”,所以表面上要維護漢族士大夫階層“從舊”的意愿。 但康熙時期,滿清政權已經基本趨于穩定,所以這個時候清廷則需要一套比明朝舊歷更精準的歷法以顯示自己更為“合天”,進而顯示清朝替代明朝在“上天”前面的合法性及必然性。 另外,隨著康熙的親政,康熙與鰲拜之間的沖突也逐漸趨于明朗化。而敲打通過鰲拜集團上臺的楊光先所在的欽天監,也成為康熙親政后反攻倒算政治活動的一部分。 康熙七年,康熙安排大學士圖海等與欽天監官員共同測驗立春、雨水、太陰、火星、木星,結果 “南懷仁所指,逐款皆符,吳明烜所稱,逐款不合”。從而從事實上證明新歷優于舊歷。隨即將湯若望平反,楊光先免死革職,南懷仁任欽天監監正。最終,隨著隨著鰲拜集團倒臺,康熙獲得實權。于康熙九年,《時憲歷》恢復施行。至此,“歷法之爭”告一段落。而以“定氣注歷”的規則最終成為農歷節氣的編制規則沿用至今。其實,清初的“歷法之爭”并非是說西方發明了定氣法,來挑戰東方發明的平氣法,而是在編訂歷書時,定節氣是用“慣例”的平氣法,還是用準確的定氣法。除用平氣還是定氣注歷外,另外則是圍繞“是否使用西方算法”而展開。因為在那個時候,西方的算術確實比當時的中國精準。誰準誰不準一目了然。而楊光先在《不得已》書中一語點破了“歷法之爭”的要害。所以,與其說是算法之爭,倒不如說是意氣之爭。外族人趕不出去,還不能和外國人為正朔爭一下?禮法乃華夏先賢留世,用古法才能彰顯中國之正統,豈容西法壞我正朔!所以在治學上,切不可有意氣之爭、異己之別、墨守成規,要不只會影響自身的進步。 那么話說回來,我們在排八字時,更換節氣時應該用平氣法還是定氣法呢? 《宋史·律歷志七》有載:“凡五星入氣加減,興于張子信,以后方士,各自增損,以求親密?!?/span>所以古人在實際應用時,也并非一成不變,都是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求精準。而古人用“平氣法”排盤也只是習慣使然,為求方便快捷,如果我們現在電腦排盤一樣。但并不是說“平氣法”排盤就是準確、符合天象的。所以,如今我們有了更為準確的萬年歷,為何不用呢?另外,針對交節前后出生的人,我們在分析八字時則需要考慮其前后節氣的情況,這樣會更準確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