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個人,想大器晚成,需要具備這三種“戰略思維”——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大器晚成”這個成語出自于老子《道德經》,意思是說: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 就如處世書籍《小窗幽記》中所寫:“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那些懂得“潛龍勿用”的人,才能最終飛龍在天、一鳴驚人、大器晚成。 為什么說大器晚成的人都有“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這些特征呢?下面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 第一:高筑墻,?如何理解高筑墻呢?就是指做人要打牢地基、腳踏實地,走好人生每一步,努力掌握好某項技能,樹立端正的人品。 現在很多年輕人,往往是喜歡看重短期利益,而忽略了長期規劃。但是,真正有所成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都善于從長期戰略考慮,繼而“高筑墻”。 老子《道德經》云: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我們把日常中的小事、容易事做好了,積累多了,地基打牢靠了,自然也會把大事、難事解決好。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就能力而言,年輕人是“與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與其晚失敗,不如早失敗”,因為積累的經驗越多,越能很好駕馭成功,避免發生“才能與地位不匹配”,最后爬得越高摔得越痛。 就人品而言,“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成事”,如果品德不夠敦厚,早晚也會發生“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后果。所以說,年輕人高筑墻,鍛煉好能力和品德,比早早成功、出盡風頭更為重要。 而“高筑墻”的具體表現可以為:學習知識、鍛煉能力、發展屬于自己的價值觀、積累人脈與口碑等等。萬丈高樓平地起,一旦我們把地基打得夠牢靠,退可攻進可受,努力由量變到質變,時機成熟了,便可自然而然的大器晚成,而且是品德、才能、位置都相匹配,大吉大利。 第二:廣積糧,?如何理解廣積糧呢?就是指要多積累人生財富。這里所說的財富,不僅包括有形的財富——現金、資產;還包括無形的財富——人脈關系、廣結善緣。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就如曾國藩在《挺經》中所寫:大抵治軍、治國方面,沒有充足的財力使用,就無從下手。 其實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廣積糧”,多存錢,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應對突發事件,家人生病住院,都需要用錢;遇到好的創業項目,也是需要資金做儲備的。 可是,現代人都熱衷于負債,年紀輕輕就成了房奴、車奴,透支消費,寅吃卯糧,今朝有酒今朝醉,做月光族,這其實是很危險的! 很多人,之所以在瑣碎的生活中丟失了“詩和遠方”,就是因為目光短淺,不夠地節制消費,沒有良好儲蓄的習慣,因此生活中都是“茍且”。 真正自律的人生,都是從學會存錢開始的。 曾經,有一個日本女孩,攢錢15年,買下3套房,每天伙食費僅10元,34歲就退休了。退休后,她將多余的房子出租,當起了“包租婆”,過上了自己喜歡的生活。可見,多存錢,還是可以在無形中給人生帶來很大改變的。 再說“廣結善緣”:人生不僅需要多積累錢財,還需要多積累善緣,因為善有善報,正如《易經》所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 劉備臨終前,苦口婆心告誡兒子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因為他看到了積善對于人生的積極正面作用。所以說,人生任何時候,都要廣積累兩樣東西——財富、善緣。 第三:緩稱王?如何理解“緩稱王”?就是指人要謙虛低調、虛懷若谷,不要動不動就驕傲自滿,自認為自己多么厲害,然后傲慢對人。 曾國藩有句至理名言叫: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傲字致敗,即:天下所有有本事的人,大都是因為驕傲而招致失敗的。 槍打出頭鳥,誰都名氣越大,就越容易招致各方打擊和非議。朱元璋作為亂世一代梟雄,也是深知此理,于是他在其他諸侯都稱王稱霸的時候,他卻顯得格外謙虛低調,久久不稱王,因此躲過了很多攻擊,保存了實力,笑到了最后。 做人也是如此,名聲大了,很容易引來不必要的關注,毀也好,譽也好,總歸是讓人分心的評判。而雜音多了,我們內心的聲音就容易被忽略。所以說,謙虛低調是王道,應該“緩稱王”,不能隨便“為天下先”。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自己有“三寶”,其中一寶就是“不敢為天下先”,因為他深知盛極而衰、物滿則盈的道理;那些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的人,最后才能成為萬物之首。正所謂是“能下人,終能上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結語:?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這是明太祖朱元璋辛苦創業、奪得天下的“九字方針”。其實,現代人,也可以把這“九字方針”當作是人生創業的戰略參考,積極實踐。一個人,想大器晚成,需要具備這三種“戰略思維”。 人生是一場長跑,需要我們長期戰略方面來多思考、抉擇,方可行穩致遠。年輕人,若是能夠按照朱元璋的這“九字方針”來做人做事,更容易大器晚成。朋友們 ,您覺得呢? 關注“國學新導航”,用國學開啟屬于你的人生新導航! 和琢磨君一起,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