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涔汐 這幾天,涔汐一鼓作氣把《山海情》這部劇追完了。說實話,這幾年來,上映的大部分電視劇都不忍下眼。
但是以扶貧為主題的《山海情》,我真是要架起大喇叭為這部劇打Call,拍得太好了,每一個戲劇沖突點,都反映了社會一系列的問題。 看了這部劇,我真是體會到基層扶貧干部的不容易了,黃軒飾演的馬得福,為了鄉親們致富猶如唐僧取經一樣,一路打怪升級。 今天,涔汐通過這部劇,探討窮人的本質到底窮在了哪里? 01第一、長期等靠要的思想,不主動去改變命運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甘肅,西海固素有“貧瘠甲天下”之稱。 八九十年代西海固長期缺水,被聯合國評定為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孩子們每天上學得步行幾十里山土路,那里的水苦得連牲口都不愿喝。 劇中水花的爹發明了一個方法, 在水上撒上麩子和糠,讓牲口吃麥麩的時候,喝一點兒水,怕把牲口渴死了。 馬得福的姑姑,年輕的時候為了家里爭一塊“野菜地”,跟別的家打斗的過程中,頭部受傷留下精神病的后遺癥。 這些都側面反映了,那個地方到底有多窮苦。
說白了,就是把大山里的人移民到新的地方,重新建造家園。 但是移民的第一天,涌泉村10戶人家從移民處的吊莊跑回7家。接著移民處的張主任來到涌泉村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逃回來的人,沒有一個再愿意去吊莊了,因為太艱苦了。 村民李大有故意找了一個借口說自己是沙眼,逮住一只雞給張主任吃,說: 這是村里扶貧珍珠雞,在代理村支書帶領下把81只的扶貧珍珠雞殺了吃了,還剩下這一只。 看到這一幕我快笑噴了,致富雞變成了肚里的雞。 02張主任告訴村民們,移民后距離鎮上近,可以在那里打工掙錢,蓋新房創造新生活。
張主任絞盡腦汁逼著村民們走出大山。 涌泉村村支書馬喊水跟扶貧張主任說:
寧愿守著一片黃土一日三餐啃洋芋,等著救濟糧送到家里,也不愿主動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這就是窮人骨子里的思想。 扶貧首先要扶的思想,是窮人骨子里的傳統觀念,思想觀念才是壓在窮人身上的一座大山。 03第二、信息太閉塞,思維的僵化 劇中西海固的村民貧窮,除了出生地的環境確實非常惡劣,還要一個重要原因,信息太閉塞了。 閉塞的信息,讓整個地方的村民們長期受著祖輩人的影響,思想越來越落后。從福建調取扶貧干部陳金山,來幫助西海固的村民走向富裕之路。 福建是沿海地區,信息開放,沿海地區的人有一個特點:極強的冒險精神,敢拼敢闖敢干。 比如沿海地區溫州人有這么一句話:寧愿睡地板,也要當老板。 沿海地區的人從祖輩身上繼承了乘風破浪,敢于拼搏的精神。
而第一批走出甘肅到福建看過大海的打工人白麥苗,發現外面的世界根本不是西海固老一輩的人想象的那樣。 還要一個劇情,由于雙孢菇種植戶太多,移民到吊莊的村民種植的雙孢菇面臨滯銷,二道販子把菇價從2塊5,壓價到了8毛,村民賣了虧錢,不賣更虧錢。 后來,帶領村民種菇的凌一農教授帶領手下的學生們去北京、上海、江蘇、西安等大城市推銷雙孢菇。
窮苦地方的人之所以窮,除了地理位置的因素,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信息太閉塞了,閉塞的信息,讓他們無法發現發財致富的門道。 有這么一句話,挑水的以為皇帝都挑金扁擔,殊不知皇帝根本不用扁擔。人們對外界的認知,是建立在信息獲取的基礎上,信息的閉塞,導致他們思維的僵化。 井底的青蛙,以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因為他只能看到井口。 04第三、長期的貧窮,壓抑了創造的天性 人窮志短,是有一定道理的。 扶貧處的張主任,農校畢業的馬得福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了涌泉村移民到吊莊后改為金沙灘的工作。 接著是帶領村民們致富,首先是種雙孢菇,政府給了一系列扶持的政策,扶貧的基層干部們使出渾身解數帶領他們致富。
全村除了水花,所有的人都等著看馬得寶的笑話,認為這個事兒成不了。 但是第一個吃螃蟹的馬得寶確實靠種植雙孢菇成功了, 蹲在墻根下的村民們親眼看到菇販子把錢給了馬得寶,他們才知道原來種菇可以掙錢。 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不見兔子不撒鷹。 村民李大有讓扶貧種菇教授凌一農教授保證,種菇能掙錢,他才甩開膀子種菇。 《貧窮的本質》書中有這么一句話:
說白了,長期貧窮的壓力,讓他們失去了創造力。 馬斯洛需求5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需求、自我實現 一個整天為眼前的生存奔波,為了滿足最底層需求的人,哪里還有精力和心思去創新? 長期貧窮導致精神的壓力和煎熬,讓他們的內心承受不了失敗的后果。 05第四、越窮越不重視教育,認知水平惡性循環 《山海情》的村民,年輕人的代表馬得福是農大中專畢業生,在涌泉村已經是最高學歷了。 當馬得福回到土生土長的鄉村,做村民思想工作,談到未來移民區吊莊的發展,村民未來好日子的時候,他的小學老師白老師說了這么一句: 得福啊,你讀書了現在不一樣了,出息了。 白老師感受到自己跟不上自己學生的思想了。 涌泉村水花,初中畢業,父親為了彩禮一頭驢,強行把女兒水花嫁給隔壁村不認識的人。 婚后水花的丈夫挖水窖遇到塌方,被土掩埋,導致下肢癱瘓殘疾。在這種家境下,水花拉著板車走了7天7夜,幾百里的路,硬是馱著女兒跟殘疾的丈夫離開了大山里的涌泉村,移民到了吊莊。 凌一農教授號召大家種菇,所有的人嘲笑這事兒不成,只有水花堅信這個事兒一定能成,整天跟在凌一農教授后面學種菇技術。 種菇的馬得寶打退堂鼓,但是水花說: 這事兒可以成,德福啊,不是我聰明,只是我讀的書比你讀的書多,所以教授說的話我能聽懂,回頭我把舊書拿給你給你補補課。小學畢業的得寶在他哥得福、水花還有凌一農教授的影響下,提高了文化水平和認知能力。 06反觀涌泉村的村民們,絕大部分的人小學教室的板凳沒有坐過幾天,只讀過幾本小學書。 他們的底層認知能力,不足以支撐他們理解更多事物,更不足以支撐看到未來的10年20年。
《山海情》一部扶貧為主題的作品,可說是一部紀實作品,往日的干沙灘變成今日的金沙灘,往日的黃土坡變成了今日的綠水青山。 這背后是兩代人為了改變命運,艱苦奮斗的精神,是多少扶貧基層干部注入的心血。 同時這部劇,也啟發我們每一個人對貧窮的思考: 摒棄骨子里等靠要的思想,主動走出思維觀念的大山,讓孩子們接受高等的教育,努力學習新事物,艱苦奮斗勇敢接受命運的挑戰,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擺脫貧窮這座大山。 ![]()
作者簡介:我是涔汐,數篇文章全網千萬閱讀量,個人新書《你的努力,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幾百篇職場干貨,期待你的關注。歡迎關注:@我是涔汐,500萬字的原創深度文章,快速讓你增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