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鄭凡濤||陜西 吃過午飯,休息過后,我們一家人按照賓館服務員熱心的建議,坐著公交車,繼續(xù)在延安參觀了。我們第一站要去的是王家坪革命紀念館。 紀念館位于延河東岸,背山而建,距離寶塔山只有1.5公里。紀念館前是一個巨大的廣場,看著也有兩萬平方米左右,平坦開闊,遍植花木,綠色蔥郁。我估計這應該是延安市區(qū)的第一廣場了。 廣場正中央聳立著一尊高大醒目的毛澤東同志青銅像,連著基座大概有七、八米高的樣子。身著中山裝的中年毛澤東,雙手叉腰目視西南遠方,氣宇軒昂。基座上鐫刻 “毛澤東”三個金色大字。 紀念館門面是典型的陜北窯洞造型,由花崗巖建造而成,高大宏偉。七個窯洞造型大門上方,刻著“延安革命紀念館”七個巨大的金字,非常醒目。 拾級而上,通過安檢進入紀念館大廳。大廳正中,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當年中共中央領導人的集體塑像,兩邊是延安軍民雕像。背景是寶塔山的巨幅浮雕,上書“1935–1948延安”幾個大字。雕塑前面擺放兩排萬年青盆景,中間用紅黃兩色鮮花拼成黨旗圖案,和雕塑相映得當。延安革命紀念館陳列大廳,分為上下兩層,按著指示牌,我們進入一樓展廳開始參觀。 展廳從謝子長、劉志丹兩位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創(chuàng)建西北革命根據(jù)地開始,依次講訴了紅軍長征到陜北、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斗爭、八載干戈戰(zhàn)延安、陜甘寧邊區(qū)建立、窯洞大學育英才、自力更生奏凱歌、延安整風鑄黨魂、為和平民主而斗爭、轉戰(zhàn)陜北,直到最后奪取勝利。這近十三年的光輝歷程里,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這個紀念館,是我參觀過的最具震撼力和最先進的展覽館。采用聲光電等現(xiàn)代化表現(xiàn)手法,以大量照片、革命文物、雕塑、油畫、圖表、場景復原等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了黨中央及老一輩無產(chǎn)階段革命家,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的艱苦歲月。 展廳面積巨大,參觀的人很多。由于場景逼真,形象生動,游客們不時發(fā)出驚嘆和議論。我們也看得是津津有味,尤其兩位老人特別仔細,全然不知疲憊。兩個多小時的參觀結束了,老父親卻意猶未盡,遺憾地問我:“這就結束了?”我笑著說:“都東渡黃河去河北了,當然結束了!”一下子,全家人都笑了。 走出紀念館,我們邊走邊議論,感慨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們?yōu)槊褡褰夥潘冻龅臓奚推D辛。 猛地一抬頭,我們看見廣場中央高大的毛澤東雕塑沐浴在陽光下,和前面延河上的彩虹橋構成一幅絢麗的畫面。全家人不由得萌生,再次和老人家雕像合影的想法。于是讓一位好心的游客幫忙,拍了一張全家福。 我走到雕塑前面,看著毛澤東那凝望遠方的眼神,想著他偉大的一生,心里充滿了崇高的敬意。這就是我們的領袖呀!今天我和我的家人來看他,可他的家人呢? 他的一家,滿門英烈。先后有妹妹毛澤建、愛妻楊開慧、胞弟毛澤覃、胞弟毛澤民、侄子毛楚雄、兒子毛岸英為中國革命事業(yè)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記得有這么一個故事。1990年的一天,中南海的工作人員整理毛主席的遺物時,竟然從床底下翻出一個陳舊的小木箱。打開一看,里面全是疊得整整齊齊的衣服。工作人員經(jīng)過辨認確定,這竟是毛岸英的衣物!那是兩件棉衣、一雙襪子、一頂軍帽和一條毛巾。 毛主席平時對個人物品基本不上心,卻瞞著所有的人,悄悄珍藏著這些東西。在毛岸英犧牲后20多年里,毛主席多次搬家,但身邊的工作人員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這些衣物。當時,大家就痛哭起來。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這是一個塵封了多年的秘密。失去兒子的父親,在人前淡淡地說道:“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卻拿出兒子的衣物仔細端詳、沉思良久。 我不知道,痛失愛子的他,在無數(shù)個深夜里,流了多少傷心地淚水?說了多少思念的話?每次一想起這個故事,我都忍不住流出眼淚。 他當年痛失驕楊,無處訴說,只有問那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了桂花酒,卻化做了漫天情人淚。 他如今人到中年喪愛子,又是無處訴說。他撕心裂肺卻強鎮(zhèn)靜,夜里老淚縱橫,獨對著一盞青燈,疊兒衣。疊兒衣呀疊兒衣,平平整整藏箱中,一藏就是四十年! 聽完這個故事,父母、妻子都難過得流下了眼淚。這就是我們的偉大領袖呀!為了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的生活,他付出得太多,太多了! 帶著對他老人家的無限崇敬和懷念,我們前往他生活過、戰(zhàn)斗過的地方——棗園去參觀了。 對于陜北黃土高原,除了窯洞,對人印象的最深的就要數(shù)棗樹了。在陜北,只要你看到棗樹,就能看到村莊。依山而建的窯洞院落里,如果沒有棗樹,那就不叫做家。祖祖輩輩吃著紅棗長大的陜北人,太熱愛棗樹了,所以棗樹命名的地方也太多了。現(xiàn)在我們要去的這處景點,就叫做棗園,是延安時期中共中央書記處曾經(jīng)的所在地。 看景區(qū)門口的石碑介紹,棗園又名“延園”,原是陜北軍閥高雙成的莊園,土地革命時期歸人民所有。1943年到1947年,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劉少奇等先后遷居棗園,這里成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 進入紀念館后,滿目的綠樹和草坪,讓人感到無比的秀美。與其說是一個革命舊址紀念館,倒不如說它是一個秀美的風景區(qū)。 按照指示牌,我們沿著青磚小路,在棗樹和青草中穿行,慢步走向老一輩領導人的故居。順著山勢,我們依次參觀了彭德懷,劉少奇,朱德,任弼時、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的故居。那黃土色的窯洞,那潔白的門簾形成鮮明的對比。 故居的寒酸,我想用“一窮二白”這個成語來形容,是再也恰當不過的了。就是在這樣一個地方,共產(chǎn)黨人的領袖們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xiàn)了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變。 兩位老人非常高興,窯洞里外看來看去,不停地要求我們?yōu)樗麄兣恼铡淼竭@里,看到他們尊敬的領袖們的故居,也算是了卻了他們的心愿吧!看到他們這么高興,我們夫妻也非常開心。人生在世,天倫之樂可能是最幸福的吧! 從山上下來,我們在棗園里穿行,參觀其他的舊址。這棗園里,游人不斷,卻一點也不吵鬧,反而幽幽靜靜的。在五位當年領導人的青銅雕塑前面,我靜靜地看著。看著他們充滿堅毅、充滿活力的面孔,看著他們身后那高大的棗樹,我陷入了沉思。 是什么力量讓他們在這么艱苦的環(huán)境中,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帶領中華兒女讓中國大地換了人間?他們多像這些棗樹呀! 在這貧瘠的土地上扎根,對它生長的土地從不挑剔。無論房前屋后,山坡河灘,只要有土壤的地方,它就能生根吐葉,開花結果。郁郁蔥蔥里透著頑強,透著生機。 人是需要有信仰的。有信仰的人就會勇往直前,堅忍不拔。順著自己認準的路,終究會獲得成功!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夕陽下的棗園,沐浴著金色的光輝。我心里亮堂堂的,這個地方需要記住,這個日子也需要記住! 配圖/網(wǎng)絡 作者簡介 鄭凡濤,筆名海岸線,1971年11月出生,陜西咸陽人。愛好文學,現(xiàn)就職于西安鐵路信號有限責任公司,從事管理工作。 長|按|二|維|碼|關|注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王 鵬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編審:孟芹玲 何愛紅 孔秋莉 主編:石 瑛 趙春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