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以味得名,名中有苦,苦字不好聽,在一些人的味覺里也是不好吃的食物,但我卻喜歡吃。苦瓜的樣子也不好看,形如瘤狀突起,又稱癩瓜;瓜面起皺紋,似荔枝,遂又稱錦荔枝。苦瓜屬于短日作物,喜光不耐蔭。廣東人又喚做涼瓜。 兒時常隨母親在自留地里勞動。家中的自留地有好幾塊,且比較分散,一部分用于種植經濟作物如高梁、紅薯、黃豆、花生等,另一部分用作種植蔬菜、瓜果。苦瓜是其中的一種。 苦瓜的種子藏在肉質果實里,成熟時,瓜變成黃色,裂開,露出里面裹著紅瓤的種子,像一顆顆艷麗的紅寶石。春播苦瓜,每當春天到來時,母親就在江邊的自留地與屋后的空隙地里種上一些苦瓜。江邊的自留地遠離村莊,除了小鳥,雞鴨不會去糟蹋他們,只在播種的地方用稻草蓋上即可。屋后的空隙地里就麻煩一點,既要防散養的雞鴨又要防小鳥啄食瓜苗。對此,母親也有辦法,她找來稻草蓋在嫩芽上,再在上面罩個破籮筐什么的。 春風一吹,嫩綠的新芽如同剛睡醒的孩子偷偷探出頭來。有時候會遇到低溫陰雨,光照不足的天氣,苦瓜幼苗生長緩慢,葉色發黃,莖蔓細弱,開花結果期就會推遲。待天氣好轉陽光明媚時,母親給苦瓜略施一些農家肥,葉色轉青,那些細弱的藤兒也變粗了,攀附在枝條架上爬呀爬,邊爬便變戲法似地探出一朵朵小黃花來。過了一段日子,苦瓜藤蔓上的那些新芽隨著我們這些孩子的美好心愿一節節往上長,延伸出許多藤條的時候,母親便會吩咐我去找些樹枝、木條來給她搭架。母親的動作很嫻熟,只見她將幾根粗木棍插入泥土中,然后用布條在樹枝木條間纏繞幾圈,一個個簡易瓜架子就誕生了。 進入初夏,氣溫逐漸變暖,花兒凋零,藤上結出了一個個新嫩的小苦瓜。 過了幾天,站在瓜架下仰頭凝望,一個個或露或藏的碧綠寶貝便懸掛在我頭頂隨風搖曳起來。我則滿心喜悅地數苦瓜,一個兩個……好像怎么數也數不清。遠處看,苦瓜、花葉、藤蔓和架子和諧地交相輝印在一起,哪個角度都是一幅迷人的圖畫。 最初,我是不太喜歡吃苦瓜的。母親她沒有用吃苦瓜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來向我解讀,而是用“先苦后甜,苦盡甘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語句來警醒我。當時我年幼,無法完整地理解母親引用這兩句話的精神實質和用意,只能是似是而非地去琢磨理解。 長大成人之后,慢慢地喜歡上吃苦瓜了,除了母親那幾句有關苦瓜警醒話的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苦瓜的藥用價值。苦瓜能泄去心中煩熱,排除體內毒素。我們南方人經常將它切片,晾曬成干,用來預防感冒。苦瓜的吃法有好多種,炒、燉、煮都可以,不過苦瓜最好的吃法還是涼拌。涼拌能夠很好地保留苦瓜中所含有的維生素。 民間有一種說法,即苦瓜有一種“不傳己苦與他物”的品質,就是與任何菜如魚、肉等同炒同煮,絕不會把苦味傳給對方。事實上也是如此。所以有人說苦瓜“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譽之為“君子菜”。我不知道母親是否知曉苦瓜是“君子菜”,但她身上卻有濃濃的“苦瓜味”。母親從城里跟隨父親來到父親老家農村務農,吃盡了苦頭,飽嘗了人間滄桑之苦的母親卻很少在我面前說起她以前的經歷,我所知曉的有關她的情況也大都是從親戚鄰里處東拼西湊而成的片段而已。母親的一生是:寧愿苦自己,不愿苦別人“。 “先苦后甜”。一生漫長積累,終于苦盡甘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隨著年歲的逐增,我慢慢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母親雖然離我們而去,但她身上的“苦瓜味”卻仍然在感染著我。 |
|
來自: 文錦書屋suspe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