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陽虛的話,首要的癥狀就是四肢冰冷。身體怕冷,沒有火了,就冷,常常伴有胃涼的情況,還有食欲減退、腹脹、胃痛而喜溫喜按、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四肢水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等。這就是脾陽不足,功能減退,溫煦無力,運化失職,并虛寒內生的病理變化。 而產生脾陽虛的因素主要是由于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或者是多因脾氣虛發展而來,過用誤用寒涼藥物,或腎陽虛衰所導致。 而脾陽虛應該怎么辦呢?除了在日常的飲食生活習慣上注意保護脾陽,不要吃生冷食物,還可以試試理中丸,治療手腳冰冷、腹涼、胃寒等。 脾陽虛必有脾氣不足,因此,脾陽虛與脾氣虛常相互參見。故臨床治療用溫中運脾之治時,常與健脾補氣藥如人參、飴糖、白術、炙甘草等配合使用。 冬季氣溫驟降,脾易受寒困,造成脾不運化,或素體脾虛。人的脾一旦形成陽虛,其消化功能就日漸變差,食欲不振,怕冷,大便不暢。因此脾虛的人冬季應以補陽運脾為主,多吃性溫健脾的食物,如粳米、蓮子、芡實、白術、砂仁和干姜。同時,山藥、大棗、蓮子富含淀粉,容易吸收,且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在肉類的攝入上,應該選擇細纖維的魚肉為主。 “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王,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土氣”就是“脾氣”,中醫認為脾胃不分家,脾氣健旺是人體健康的根源,胃氣充盈是養生的基礎 觀察體內是否有濕邪——1.頭發愛出油;2.面部油亮;3.皮膚容易出現濕疹;4.大便黏稠,排便次數多;5.有小肚子;6.耳腔內潮濕,耵聹多且油;7.陰部潮濕;8.睡覺流口水。 |
|
來自: 夢q0g1zmcac9sn > 《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