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看的,還是不錯的,雖然不比四大名著也非常生動的再現了明末農民運動的激蕩歲月!前期寫的很細致,人物,山川河流,戰場都很吸引人,還記得南塬激戰,總哨劉宗敏,李過,郝搖期,田建秀,高杰,高夫人,雙喜,張鼐,!明將孫傳庭,萬人敵,曹變蛟!還有個曹操,羅汝才! 小說寫得緊湊,生動,很吸引人!創造的英雄人物正義,很成功!李自成是英雄!中華民族需要那樣的英雄!現在社會上有部分小人想黑那些歷史英雄,試問中華民族怎能立於世界之林? 都好說時代產物,誰不是時代產物。能蹦出時代的產物,飛起來獨行啊。離開了時代背景,沒有任何的歷史可寫了。李自成這部書,是歷史記時小說,姚寫這部書,參考了大量的歷史,加以校正。還是一部好小說,作者說的好,前二部非常經典。我看笫三部也不錯的,由其是三困開封,寫的到位。四,五部不像姚的文寫,不怎么好。 當時作為通俗小說還是不錯的。歌頌農民起義李自成和手下,忠肝瀝膽,夫妻情深。可是等十幾年后才知道,李自成就是綠帽子王,二任老婆都和人跑了。手下將軍也是貪財好色。小說中有很明顯的歷史背景痕跡,但亦不失為精品,人物刻畫、線索情節、故事結構還是相當不錯的。比之近十年的歷史小說作品強得太多。 對于李自成就二個字,流寇。沒有建設只有破壞。我知道饑不擇食,等要餓死時能吃掉眼前所有可以吃的,易子而食不是古人隨便說說寫寫的。在姚雪垠寫這部書的時候,戲說歷史還不時興呢,“要實事求是不說假話,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文藝創作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路線還沒有被市場經濟所污染,但又不似在更早前有那么多的禁忌。我相信作者的創作態度是嚴肅的,小說內容是有歷史依據的。 那時不要說圍城了,就是遇有災年大荒易子而食都是有的啊。如果你是在這四十年中被“讓世界充滿愛”的蜜糖浸到骨頭都快酥了的話,中國某些真實的歷史場景你是很難接受的。但歷史就是歷史,西方歷史中也未必沒有讓你惡心的東西,現在學習與正視還為時不晚,這總比面對饑民說出“為什么不食肉粥?”而落的個千秋笑柄要好吧。 此部巨作是姚雪垠嘔心瀝血寫成的名著,里面的眾多的人物,都刻畫有血有肉,生動逼真。場景也描繪的合情合理。姚雪垠是那個時代的最好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永是小說《李自成》。 他對作品的要求是深入淺出,深入指的是科學性,淺出指的是藝術性。 相信不久就有相應的電視劇出現。 七八十年代時小生年齡還比較小,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小說《李自成》在當年是很紅火的。不但電臺小說連播播講,還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電影,有多少聽過看過《李自成》估計很難統計出來,反正當年在中國國內的影響是很大的。同意這位朋友的看法,這部小說沒能寫完,整體來看小說的結構也是很不完整的,并沒有描寫李自成參加造反的過程,圍攻開封后到進軍北京這一段也沒寫,可能是姚老已經年老體弱多病,力不從心了。 姚雪垠花費了大量精力完成的一部脫離歷史原貌的"歷史"小說,說確切點就是要迎合意識形態的歷史小說。不難看出小說中的大量虛假描寫和脫離實際的撥高和貶低情節。 當年無人評論,現在也無評論。更多的是群論。 個別章節和場景寫的確實比較精彩,有些對話也十分生動。但總體而言,整體布局有些詳略失當,不少次要情節不必要地鋪敘過多;大多數情節不夠曲折生動,沖突和懸念明顯缺乏,導致絕大多數情節往往進展不到高潮就草草過場,人物的個性和特點也無法揭示;除極個別人物的塑造尚可圈可點外,絕大部分人物單薄蒼白,無鮮明個性可言,不能給人留下印象;礙于時代氣氛,圖解政治意味十分明顯,世事的殘酷和復雜、人性的深刻和多面幾乎沒有刻畫出來。總體而言,作為建國后一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歷史小說,它的歷史意義遠遠大于文學意義。 文學價值確實有,架構宏大、人物眾多、描寫精致,當年喜愛文學的人很少有不被其影響的,本人就是其中之一。 但后來自己也細讀歷史之后才知道,此書所表現的不是歷史,至少不是全面公正的歷史。其人為的取舍和拔高,如果脫離了政治化需要,幾無史學價值,而且令人反感。 所以,如果有志于寫作,此書從文學方面仍可供參考(能達到此功力的不多);從敘史方向,則可為前車之鑒。至于價值,好像已經沒人拿它當什么“學”來研究了,也不是什么話題。只是知道,當年曾經有過這么一部書而已。 姚老是文壇大師,非一般讀書人所能比擬。反正我一退休的老中文本科是碼不出那么內容豐富的上百萬文字的。 我們的文學多是時代的產物,脫離不了作品誕生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世界觀水平。人既然沒有完人,作品豈有完作? 什么時候都不能太偏激,姚的時代局限,過度自負經不起歷史檢驗。但李自成并非亂世魔鬼,更不是渣渣。從一個失業的快遞小哥開始,奮斗十幾年,席卷北方大地,建立短命的大順王朝,是一個渣渣能辦到的? 不要忘記,朱元璋也是參加農民起義起家的,之前也不過失業和尚而已。不管朱元璋還是李自成,都不是亂世制造者,而是亂世中崛起的豪杰。 李自成的造反或許和朱元璋有類似的背景,但是兩人一個身死為賊,一個開創偉業,為何?這不是用一個簡單的階級論就可以解釋的。因為無產階級中仍然有一類人,偉人稱之為流氓無產者。李氏之所以為人詬病,其實和其本人的格局丶品行是很有關系的,因為他就是陳勝之類的造反者,雖然客觀上有開創之功,但其主觀上還是自私丶自利,利欲熏心,奢殺成性的一種人,他稱不上英雄,甚至不能稱為好人,只是一個暴動頭子。不能因為是農民,就一味美化,歷史上的惡人可不論階級。 《李自成》姚雪垠先生寫了三四十年,三百萬字,共五卷。后二卷與前三卷比,后二卷姚雪垠先生據史而書,寫李自成之敗,責任主要在李自成身上,并且解答了李自成為什么獨自死在九宮山,很不錯了。 前三卷姚雪垠先生對得起當時的時代,后二卷姚雪垠先生對得起歷史。 小說李自成是政治產物,把一個流氓寫得滿身正氣是對歷史的褻瀆,是不嚴肅的歷史價值觀的體現。他一個下崗的小工務員,在明末的亂世之所以成功,原因很多主要是東林黨這群國賊封死了老百姓的活路,大家只有挺而走險;再有他提出的無法實現的口號,大家看到跟著他好象更好其實相反,他的快速崩潰就說明這點;而關外勢力的配合也是他成功的保證。你看他在北京那些日子都干了點啥,可能有人說是農民起義領袖的短視,其實是流氓脾性在無壓力后的釋放。 成王敗寇,明朝朱元章也是農民起義。李自成也是,性質差不多,一個最后成功了,一個失敗了。后人寫歷史,與真正的歷史是有出入的,或多或少有些不符合歷史。但農民起義在推動歷史向前進,是符合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的。很多人想要有自己的獨立思維,覺得自己說的跟別人不一樣就是獨立思維,社會需要不同的聲音,但不同的聲音不一定正確。比如吸毒的人也有他自己的獨立思維,但那是錯的。跟著西方國家走那也是不同聲音,但很危險。 至于李自成,洪秀全的后來兵敗,完全是農民意識的變質行為。要用歷史的眼光來辨證看待才能推動歷史不斷發展。那朝那代不是因為民怨四起才激起民變,從而改朝換代達到天下大治一段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