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刀為什么又稱奪命刀、追魂刀? 刀為十八般兵器之首,是最早出現的勞動工具和武器,在原始社會已有石刀,距今約50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舊石器文化遺址就曾發現大量石刀,商代已有大量青銅刀存世,直到清代一直為戰場上最常見的兵器,至今仍為最常見的武術器械。 刀和劍同為短器械,又同為銳器,但刀法與劍法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之也”(《劉熙《釋名》),又有“刀走黑,劍走紅”等之說,刀術的技擊特別是快速勇猛,可以大劈大砍,可以與其他兵器碰撞,還可以做舞花動作,有些門派甚至有“十年刀術九年花'之說,但這樣的刀術并非上乘,更不是太極刀法,因為快速勇猛只是刀術動作的外在表現,目的在于用最短的時間有效地殺傷敵人,解決戰斗。 武式太極刀的快速勇猛,正是以精微巧妙為內在基礎的,刀術與拳術和劍、槍等各種器械都是三法一體,要求在剛猛迅疾的著勢動作和因敵變化中,必須身法不散,講究跟勁,善于連續進攻,故能用最短的時間解決戰斗,故又有奪命刀、追魂刀之稱。 如按刀,作為武式太極刀的總勢,即為拳術中懶扎衣的變化,動作最為簡單直接,不論敵用刀劍等短器械,或槍戟等長器械向我刺來,我避開敵械,直接用刀刃攻取敵身,或敵之手臂而使敵械脫手,同時左手按刀背以助發勁,則體現了刀術不同于劍槍等器械的特點。 按刀還有許多變化用法,如敵械回撤與我刀相接,則我刀粘住敵械不動,勁由內換,在進攻中化掉敵之化勁,使敵無法逃脫,還可以在進攻中出刀前刺,配合蹉步發勁,名曰手揮琵琶,把短兵長用發揮到極致。手揮琵琶,在槍術中是長兵短用,而在刀術中是短兵長用,當然還可以短兵更短,以應對匕首等更短兵器攻入身前。 再如風擺荷花,除刀對長槍的用法外,尤為火器時代的白刃戰中一著制敵之絕技,敵見我刀在右后上方,敞開門戶,身前并無防守,必挺槍來剌,我只管刀劈敵首,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其他著勢亦皆類此,把快速勇猛和精微巧妙,這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都發展到最大極限。 特別是里剪腕、外剪腕、挫腕、撩腕,稱為太極四刀法,是避開敵械之銳部,直接攻取敵持械之手腕的絕技,與太極四劍法相同,原因就在于劍法可以用于刀術,而刀法未必可以用于劍術,如上述按刀、手揮琵琶、風擺荷花等著勢,是只適合刀術的技法,而不適合用于劍術。 在這套三十八勢武式太極刀中,太極四刀法既是單練套路的一部分,又是完整的刀劍對練法。由于刀劍對抗性訓練,相對于其他器械更容易發生誤傷,故太極拳前輩多用木刀或木劍代替,而在今天能經常進行器械對練的人很少,故此刀術對提高習練者實戰水平尤有重要意義。 附 武式太極刀秘訣 太極刀法奪命刀,百戰沙場如掌庖。起勢按刀闖陣勇,手揮琵琶虎心掏。里剪外剪挫撩腕,追魂四勢敵難逃。青龍出水穿心透,玉女穿梭刎頸交。左右連刺倒攆猴,左右蹬腳旋風腳。雙風貫耳左右打,青龍出水出奇著。反劈一刀琵琶勢,風擺荷花落狂飆。白云蓋頂背刀轉,迎墳鬼迷掃群妖。震腳提刀撥云望,避刀直進斬敵梟。霸王舉鼎托刀上,一炷香前建功高。拖刀敗勢誘敵入,靈貓捕鼠回身跳。手揮琵琶懷中抱,身合太極是英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