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晚清文學之十二:李寶嘉 李寶嘉(1867-1906),又名寶凱,字伯元,別號南亭亭長,筆名游戲主人,謳歌變俗人,江蘇武進(今屬常州市)人。擅長時文和詩賦,曾以第一名考取秀才,以后屢試不第,乃于1896年到上海編撰《指南報》,后又創辦《游戲報》、《世界繁華報》等,為晚清小報創始者。1903年應商務印書館之聘,主編《繡像小說》半月刊,在梁啟超等人的影響下,全力創作小說。40歲病卒于上海。著有《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活地獄》、《海天鴻雪記》、《李蓮英》、《中國現在記》、《繁華夢》等十余種小說,另有《庚子國變彈詞》、《醒世緣彈詞》、《南亭筆記》和戲曲劇本《經國美談》等。  《官場現形記》是李寶嘉的代表作,也是晚清譴責小說的開山之作。大約寫于1903年至1905年間,隨寫隨刊于《世界繁華報》上,同時分編(每編十二回)出版單行本。原擬十編,共百二十回;但第五編尚未終稿,作者便去世,后由朋友惜秋生(歐陽巨源)續完第五編,于1906年出版了六十回本。此書一問世,便引起極大反響,被多次再版,并出現各種" 現形記" 仿作。 全書共寫了三十多個官場故事,涉及上自朝廷帝后大臣、下至州縣佐雜小吏百人以上,描繪了一幅千奇百怪的晚清官場群丑圖。小說集中地揭露了封建官吏貪污腐敗的本質,晚清官場已經成為商場,把" 千里為官只為財" 奉為信條。老佛爺慈禧太后就說:" 通天底下一十八省,那里來的清官!" 皇帝也說:" 某人當差謹慎,在里頭苦了這么多年,如今派了他去,也好叫他撈回兩個。" 最高統治者如此縱容,大小官吏便更加肆無忌憚地撈錢。他們把做官看作是最好的一種買賣:" 任他缺分如何壞,做官的利息總比做生意的好。" 為了升官發財,不擇手段,什么卑鄙的勾當都干得出來。有的把十七歲的親生女兒送給上司當小老婆;有的讓自己五十多歲的老太婆認上司二十來歲的丫頭作干娘;有的賣友求榮,詐騙別人家財,重金買官又大發其財;有的謊報軍餉,濫殺無辜,邀功請賞;有的以賑濟為名,招搖撞騙,吞吃賑款,捐官買祿;有的公開賣官,因為分贓不均,可與同胞弟打得不可開交;有的表面清廉,暗中受賄," 骨底子也是個見錢眼開的人" ……晚清官場無不貪贓枉法、巧取豪奪,真是腐敗到了極點。 這些為了錢善于鉆營的貪官污吏,卻又都是不學無術、昏庸不堪的人。一個堂堂藩臺,竟然會把" 量入為出" 、" 游弋" 、" 梟匪" 、" 荼毒生靈" 、" 馬革裹尸" 讀成" 量人為出" 、" 游戈" 、" 鳥匪" 、" 荼毒生靈" 、"馬革里尸" ;另一個號稱" 封疆大吏" 的制臺,竟然在自我吹噓的時候,會說出如此毫無常識的話來:" 我有一本王羲之寫的《前赤壁賦》,……聽說還是漢朝一個有名的石匠刻的。" 《官場現形記》不僅鞭笞了晚清官場的貪婪和昏庸,而且還斥責了封建官僚們在洋人面前的奴顏媚骨,是一群喪失民族氣節、寡廉鮮恥的賣國賊。 書中有一個對下屬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的文制臺,見了洋人卻卑躬屈膝,低聲下氣;甚至說什么:" 中國人死了一百個,也不要緊;如今打死了外國人,這個處分誰擔得起。" 還有一個六合縣令,更是一副漢奸亡國奴的嘴臉,恬不知恥地說:" 將來外國人果然得了我們的地方,他百姓固然要,難道官就不要么?沒有官,誰幫他治百姓呢?所以兄弟也決計不愁這個。他們要瓜分,就讓他們瓜分,與兄弟毫無相干。" 作者通過小說中的人物之口,憤慨地指出:" 誰不曉得中國的天下,都是被這班做官的一塊一塊送掉的!"總之,《官場現形記》通過對晚清官場種種丑惡現象的描寫,反映了近代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黑暗現實,加深了人們對清王朝腐朽不堪的認識。由這部小說起,逐漸形成了晚清譴責小說的高潮。但是,小說并沒有否定整個封建制度,雖然把晚清官場比作" 畜牲的世界" ,卻又幻想官僚們讀了這部" 專門指摘他們做官的壞處" 的書,會" 知過必改" ;希望用" 學堂里先生教學生的法子,編幾本教科書" 培養出好官來,再造太平盛世。這都表現了作者思想認識上的局限。 《官場現形記》在結構上仿效《儒林外史》,以揭露官場的腐敗為主線,由大量分散的人物和許多相對獨立的故事聯綴而成,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諷刺尖銳,大都運用極度夸張的漫畫手法,寥寥幾筆,便把人物的丑態暴露無遺,十分生動。但故事枝蔓較多,缺乏提煉;諷刺常流于淺薄,筆無藏鋒;人物不夠典型化,情節未作深層的開掘,這都削弱了作品的藝術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