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
原文:(厥陰病脈證并治338)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傷寒論》
組成:烏梅丸三百枚,細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兩 ,附子(去皮炮)六兩 ,蜀椒四兩 桂枝(去皮) 人參 黃柏各六兩
《金匱要略》
組成:烏梅丸三百枚,細辛六兩,干姜十兩,黃連一斤 ,當歸四兩 ,附子(去皮炮)六兩 ,川椒四兩 ,桂枝(去皮) 人參 黃柏各六兩
用法: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效:溫臟安蛔,寒熱并治,邪正兼顧之功。
主治:胃熱腸寒的蛔厥證。癥見腹痛時作,煩悶嘔吐,得食則嘔,甚至嘔出蛔蟲,手足厥冷,亦可治久痢及反胃嘔吐。隨著醫學的探索和發展,近些年,發現烏梅丸還可以治療腫瘤,特別是胰腺癌、肝癌的輔助治療。
附:《神農本草經》
烏梅:味酸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 黑志,惡疾。生川谷。
蜀椒:味辛,溫。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生川谷。
方解——摘自楊兆林《臨證實戰解經方》:
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熱腸寒,蛔動不安所致。蛔蟲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故方中重用烏梅味酸以安蛔,配細辛、干姜、桂枝、附 子、川椒辛熱之品以溫臟驅蛔;黃連、黃柏苦寒之品以清熱下蛔;更以人參、 當歸補氣養血,以顧正氣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溫臟安蛔,寒熱并治,邪正兼顧之功。
摘錄:
1)辨別厥陰病時,在臨床中首先要辨別陰陽,在患者整體為陰證 的基礎上,既無少陰表證,又無太陰里證,表現為半表半里證,可以辨為厥陰 病,這時候就可以考慮烏梅丸.
2)宋柏杉 因為烏梅丸有以下幾大體征:
第一:口干、舌干;
第二:有一個上火下寒,或者寒熱錯雜;
第三:有某一個癥狀,夜間兩三點加重的特征;(第三點尤其的重要,只要臨床患者敘述這個癥狀,出現無論什么問題,是咳嗽憋氣喘或者是腿疼,或者是腰疼,或者是等等的,或者心臟病,兩三點犯了,我們一定要想到這 一點。)
第四:脈沉細或者脈微細。
有這幾點,我一般果斷地應用烏梅丸!
厥陰證之機制:
烏梅丸乃仲景《傷寒論》厥陰證之主方,原文主治蛔厥、久利,屬于典型的寒熱錯雜證。厥陰者,陰之極也,兩陰交盡,為陰盡陽出之臟,邪客其經,從陰化寒,從陽化熱,故陰陽錯雜,寒熱混淆。厥陰經在臟為肝,其氣應春屬木,本寒標火,所以厥陰之治,既不從標,也不從本,而是從中治之,寒熱并用,補瀉皆施。
厥陰證之表現
1.在上
厥陰頭痛、眼干、眼痛、眼睛模糊,包括慢性結膜炎、慢性青光眼、牙痛、失眠、口腔潰瘍。
2.在中
胃痛胃脹,舌苔黃膩,大多數人選半夏瀉心湯,從病機分析,烏梅丸表現上焦有熱,下焦有寒,虛實夾雜錯雜;半夏瀉心湯主要以中焦偏實為主。關鍵區別:脈象,半夏瀉心湯為濡數,濡主濕,數主熱,濕熱相搏;烏梅丸為脈弦,可兼緩兼弱,按之無力,無力為虛。
3.在下
小便不適,大便下血,或者便溏,或者少腹疼痛。慢性前列腺炎,局部有熱,小便不爽、小便黃,舌苔根部膩,全身怕冷,局部熱,全身寒,表現是上熱下寒,以烏梅丸加減,脈象以左邊關脈沉弱為主。
楊兆林弟子醫案 楊娟病案 經方烏梅丸治療慢性結腸炎一例
作者簡介:楊娟,女,河南省禹州市人,2018年跟師鄭州楊兆林老師學習經方。
病歷,女,53歲,中等身材、面黃肌瘦。于2018年7月8號來就診,主訴:慢性腹瀉10余年,近5個月進行性加重、身困乏力、體重下降,不能多食,每頓只能吃少量食物,多則即吃即瀉。一天3-5次。查結腸鏡:慢性結 腸炎。患者平素偶有怕冷,無身疼,頭疼,偶有心煩汗出胸悶不適,口干,不喜喝熱水,大便不成形,次數多,小便可,閉經4年,雙脈虛細,舌質淡,苔薄黃,稍膩舌下脈稍瘀。
中醫診斷:腹瀉。
病機:寒熱錯雜厥陰證。
方藥:烏梅丸加減
烏梅10g,細辛3g,干姜10g,黃連6g,當歸10g,黑順片6g,川椒6g,桂 枝6g,人參5g. 五付.
7月13號二診:癥狀大輕,次數減少,一天兩次,舌質淡、苔白、大便溏偶有粘膩。
二診:原方減黃連3g,加防風10g,黨參10g,7付; 7月20號三診:大便成形一天一次、上方又服7付治愈。后隨訪,大便正常沒有再次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