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首先提出了山水畫構(gòu)圖的三遠法,即平遠、深遠和高遠。自山上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高遠”,并不是拘泥于字面的“居高望遠”。而是:“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也有一種說法叫作“蟲視”,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處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偉、氣勢磅礴,視平線也基本上處在畫面的下端,用來描摹崇山峻嶺再合適不過了。 為了夸大山之高峻,可以把人物、房屋、樹木畫得很小,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沈周的《廬山高圖》,都是人小山大。有時也可把峰頂推出畫外或隱入云層,使人不知山有多高多大。 畫高的形勢,可以把下部虛起來,如畫山頭用云虛斷山腳也有崇峻之感,即郭熙所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反之,如畫極遠的平川,可把上面虛起來,也會造成平川萬里之勢。 溪山行旅圖 北宋 范寬 繪遠處巨峰壁立,山腰間一簾瀑布傾瀉而下,氣勢磅礴;山下巨石堆疊成山,石上樹木蒼翠茂盛;巨石之間狹窄小路上,數(shù)只騾子駝著貨物在一個人的指揮下趕路前行。 秋江魚艇圖(局部) 北宋 許道寧 此畫在遼闊的平原野水之上,加入甚具量感的高聳山峰,畫者運筆十分快速,水墨揮灑之際,長皴直拖而下,勾勒出陡起的峭拔山壁,山坳之間向遠方延展的谷地,又將觀者的視線引導到深處,平遠、高遠、深遠三種構(gòu)圖方式,都同時在畫面上呈現(xiàn)。 早春圖 北宋 郭熙 繪山中初春之景。以高遠、平遠、深遠相結(jié)合構(gòu)圖,繪群山高聳,薄霧籠罩山間,松柏枝干虬曲,枝頭變綠;山澗泉水汩汩,匯入谷底清溪中,一派早春欣欣向榮之景。 江山樓觀圖(局部)北宋 艷文貴 這是一幅江山小景畫,畫面尺幅雖然不大,但布置巧妙,極具開闊雄渾之勢。畫面上山水樓臺,水天一色,江渚分流;江岸起伏,樹木雜草叢生,樓臺殿宇點綴其問。溯溪水而上,山勢逐漸峭拔,隊隊商旅沿著崎嶇的小路行進于高山腳下。山間如紗的云霧縈繞回轉(zhuǎn)于山腰之間,隱隱現(xiàn)出谷中幽靜的山莊別墅。遠山依依,逐漸消逝于天際。整幅畫卷給人以開闊雄渾的感覺。 雪山行旅圖 元代 佚名 此畫應為元代畫家所繪,取高遠之法,山石和松樹所用的“卷云皴、蟹爪枝”筆法均源自北宋李成、郭熙一派,故曾傳為郭熙所繪。畫中雪峰聳秀,林木蕭疏,飛瀑淺溪,山徑盤垣,行人馱馬行進其間。兩士人踏雪登亭雅聚,店家挑擔送酒。畫面設色淡雅、意境寒寂! 雪山圖 元代 姚廷美 此圖取高遠之景,草木蕭瑟,山頭積雪,畫出深山冬日荒寒的感覺。在層疊的群山環(huán)抱中藏有殿宇,近景有小橋、山徑,表明是一個可居可游的山林環(huán)境,一泓瀑布自中景上的山石之間奔瀉而下,注入溪澗,最后又從橋下流出,為暗淡的冬景增添了生氣,且構(gòu)成上下前后的聯(lián)系,樹木的畫法可看出受郭熙的影響。 廬山高圖 明代 沈周 這是一幅沈周送給其老師陳寬(醒庵)70歲生日的祝壽畫,以廬山的崇高博大贊譽其師。圖繪廬山崇山峻嶺,巖石層疊陡峭,山峰巍峨壯觀,山腰奇松紅樹,一泓瀑布傾瀉而下,山腳流水潺潺;畫面剛中帶柔,突出老師的博大胸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