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決策談判 談判是目的一致,但是目標不一致的雙方/多方,通過協商和互相讓步來尋求意見與利益統一的過程。 例如你我之間已經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你我目的是一致的;但我要求100元賣,而你要求90元買,那么此時就需要通過談判手段,來尋求你我之間目標的一致,譬如在95元成交。 通過如上我們可以發現: 一般只有在“采購三階段”的最后一個采購決策階段,也就是客戶開始評估成本和評估風險的時候,客戶有已經有幾個備選方案在手的時候,此時往往談判才會啟動,再好的客戶,也不會放過CAN YOU GIVE ME A BETTER PRICE的機會。 那么,此時我們應該做什么呢? 1、先回憶兩個最重要的問題: 1)客戶的需求我們到底清晰了沒有? 2)我們的方案是否解決了客戶的需求? 如同我們之前所說,價值是一個相對值而不是一個絕對值,對于一個想買寶馬的人,沃爾沃再好他也不敢興趣。 客戶價值=實際價值*客戶認知 在他的認知當中,對于需求的理解到底是否明確,而我們對于他的認知又是否明確,我們的方案又是否真的能夠滿足得了這個需求,決定了對方所啟動的談判到底是說說而已,還是真的要壓點什么東西下去。 而假如我們不清楚對方的需求,不知道對方真正需要的到底是更低的價格,還是更快的貨期,更好的質量....etc,我們往往就會陷入盲目讓步的階段,最終全線潰敗。 即使是那些原本可以做更高利潤的客戶,也不得不將應得的錢拱手讓人。 假如這兩個問題我們的回答都是“是”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確定: 客戶其實已經解決了“要不要”和“怎么要”這兩個問題,關鍵僅僅只是如何更低成本更小風險地要而已,在這種情況下,所謂談判其實更關鍵的是談風險,當然成本客戶也想談,只不過我們作為銷售最好不要談,而且假如你不想降價,最好最一開始就把這一條路給堵死。 那么大家認為,在談判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是各種技巧,方法,套路,其實都不對,在談判中最重要的,是備胎,專業稱之為BATNA。 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最佳備選方案。 舉個簡單的例子:前段時間我在小區的車位到期了,給業主發微信,說是不是按照之前的合同直接續就好了。 整整兩天,對方沒有回復我,大家猜業主此時再干嘛? 肯定是在搜集信息看看是不是要漲價對不對? 大家來想象一下,假如我不做任何的準備,那么一旦業主說:李先生,明年的車位租金要從6000漲到7000哦。 此時我能夠怎么辦? 我能做的就是在6000到7000的范圍之內跟對方死磕,此時我就會陷入一種被動的狀態。 所以我不能坐以待斃,我要去尋找BATNA,也就是一旦我和對方達不成一致,我的最佳備選方案。 最終找到了,租公司的車位,距離我家1公里,一年5500元。 各位,想象一下,此時假如業主跟我說要漲價到7000,會是什么樣一個結局? 我會直接說那不好意思我就不租了。 而一旦不租對她的影響是什么呢? 除非她能夠迅速地尋找到BATNA,也就是下一個承租的人,否則空租一個月,她就要損失500塊錢,在這種情況之下,還不如直接按照原來的價格租給我呢。 所以最終,我們倆按照去年的價格續租了。 所以各位,真的不要將談判想得多么地高大上,或者多么地套路/技巧/方法,談判力的來源就是BATNA,你有最佳備選方案的話,一聲不吭都能夠取得最佳的成績。 因此: 1、要習慣明確自己的BATNA。 2、BATNA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3、要學會探尋對手的BATNA。 而在國際貿易的場景中,最關鍵問題就是:客戶的BATNA自然就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了,那我們的BATNA到底是什么? 對于大多數供應商來說,你還真的有可能沒有BATNA,因為誰不缺客戶,誰不缺訂單啊?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就完全沒有辦法。 各位,作為一個買家,我們永遠都會假裝自己有單,那么作為一個賣家,你們要永遠假裝什么? 不缺訂單。 但凡你表現出任何一丁點對于訂單的渴望,買家都肯定會把價格往下壓。你只有表現出一副云淡風輕的樣子,不缺訂單的模樣,才能夠營造出一副你有BATNA的樣子。 最后,假如談判就是為了我低你高,我輸你贏,那這樣的談判一點意思都沒有。 真正的談判一定是雙贏,也一定是相互交換的,意思也就是說:拿對于我來說不值錢但是對于你來說很值錢,來交換對于我來說很值錢但對于你來說不值錢的東西。 最終雙方都拿到了對于自己來說很值錢的東西。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有個客戶是做工程的,從給訂金工廠到收回貨款,一共要經歷6個月的時間,但利潤反而是比較高的,這意味著對于客戶來說,最大的壓力其實是來自于現金流,而不是成本。 大家來想象一下,像這樣的客戶,當他告訴你give me better price,然后你降價了,這樣有意義嗎? 沒意義,你給對方的并非對于他來說最值錢,我們自己反而失去了重要的利潤。 所以我們的做法是,不談價格,利潤這個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要堅守。 然后引入供應鏈金融的第三方,給對方提供credit。 結果,everybody happy。 最后我們來看一個案例吧: 面試后,雙方都挺滿意的。銷售總監開出了5000元基本工資的offer,試用期兩個月,試用期內基本工資3000元;面試者表示接受5000元基本工資,但要求試用期內基本工資也為5000元。 請問,假如你是其中的某一方,要怎么說服另外一方呢? 這個問題看上去挺棘手,那應該怎么辦呢? 同學們,我們來剖析一下。表面上看,雙方爭議的焦點似乎是工資,但實際上,雙方隱藏著的爭議點是什么? 是風險。 招聘單位擔心給了你5000之后,你沒有辦法體現與之相匹配的價值;擔心其他的員工會有意見;擔心增加日常的運營成本;...etc。 應聘者則擔心沒有5000的話,沒有辦法保障生活質量;擔心企業說話不算數,試用期完結之后依然還是只給3000;擔心自己萬一不適合企業,這兩個月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錢;...etc。 但是所有的這些擔心,一般都只會隱藏在水面之下,所以才稱之為隱藏爭議點。 但,要是這些隱藏爭議點不能夠被解決的話,一味地在水面上糾纏,就會完全失去意義。 就好像客戶和我們爭議價格,焦點真的是價格嗎? 隱藏著的,會不會其實是客戶想要借助價格去解決的問題,以及去實現的目標? 那么,只要我們能夠幫助對方去解決這個問題,即使并不是通過價格的手段,是不是也是可以的?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一個優秀的談判人員同時也要具備銷售能力的原因。 因為只有具備了銷售能力,我們才會知道對方的期望、需求和動機分別是什么,才能發覺對方是否有隱藏在組織利益之下的個人利益。 譬如采購跟我死磕價格,到底是組織真的有更低價格的要求,還是他想憑借壓價格這個動作來表現自己的實力。 然后,通過解決這個隱藏爭議點,來同時解決處于明面上的爭議點。 作為一個優秀的銷售人員,我們始終要做的,就是去洞察問題的本質,然后通過做大蛋糕的方式,去解決你我之間的矛盾。 每個工作日里,我都會把關于國際貿易的深度思考更新在“門徒圓桌”中。 迄今為止,圓桌上已積累了250萬+字的精華文章,詳細解答了近500個來自門徒桌友的外貿真實商業案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