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家的大學生吐槽,父母未經(jīng)同意就在早上七點敲開自己的房間,拉開窗簾喚醒他吃早餐;過年回家的年輕人抱怨,親戚、鄰居等借聚會對自己的收入、情感、體重等進行全方位“關心”和“刺探”;還有更多普通人平日里的不滿,剪頭發(fā)時被理發(fā)師喋喋不休地推銷辦卡、坐地鐵時總有“不知好歹”的人“獨占”一根扶桿,和同事吃飯,沒完沒了地被迫聽對方的家庭矛盾…… 日常生活,幾乎每個人都在人際交往中遇到過這類令人不那么愉快的經(jīng)歷,這些場景談不上冒犯但卻讓人感到自己被“入侵”,更令人生氣的是對方卻不以為然。尤其是親子之間,被模糊的“邊界感”,甚至帶來成年人對孩子的“傷害”。 有形或無形的“邊界感”,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被觸碰的“雷區(qū)”。在如今的90后、00后中,為了應付社交中他人在自己的個人“邊界”反復試探,還誕生出了“糊弄學”“推辭學”等等社交技巧。 “邊界感”被冒犯帶來的人際交往中的不快為何日益廣泛,甚至有人因此而焦慮不堪,覺得自己的社交恐懼也來源于此?有社會學專家認為,“邊界感”來自人們對獨立自主的追求和對隱私的保護。還有心理學專家指出,“懂得人和人之間的界限,首先要理解別人的需求并做出相應的反應。而家庭養(yǎng)育正是形成和建立'邊界感’的第一步,適度的界限對于親子關系來說尤為重要。” 01 年輕人的“邊界感”焦慮, 使得“糊弄學”“推辭學”盛行 去年11月,豆瓣出現(xiàn)了一個名為“日常注重邊界感”的小組,至今已迅速聚集了八萬多名成員。小組簡介對于邊界感的描述引用了《相處的藝術》中: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自我界定。 在這里聚集著“邊界感”焦慮人群,而且大多數(shù)是年輕人。他們在這里交流過年最不愿意回老家、走親戚的原因;傾訴平時面對那些令人惱火的問題,只想回懟“關你什么事”的煩惱;也有抱怨因為對方總在自己“雷點”上跳躍,而很難結交到朋友……當下年輕人生活中關于“邊界感”的煩惱,背后折射的是代際間的不同觀念和城鄉(xiāng)間的不同文化。 最近,剛拿到考研成績的小王幸運地進入了夢想的學校的復試,她剛剛告知父母這個消息,就接到了好幾個遠房親戚的恭喜電話,這令她尷尬不已:父母怎么可以不經(jīng)她同意就把她自己的事情和親戚分享呢?更不用說只是復試,還沒有被正式錄取。 “小王的父母和大多數(shù)父母一樣,對待子女缺乏邊界感。”上海大學社會學院講師陳偉表示,“他們內心認為小王的成績就是他們的成績,而且正如很多父母一樣,他們對成功的標準比較單一,孩子在學生時代比績點,孩子進入社會比收入。” 陳偉表示,對于小王這一代年輕人來說,成功的標準是多元的,更是取決于一個人如何定義自己的生活。面臨更激烈社會競爭壓力的年輕一代,很多人特別反感被父母拿來和“別人家孩子”比較、或是當作炫耀的資本。不停地被別人比較讓人覺得很不舒服,這時封鎖自己的邊界,就不必被迫卷入競爭。“邊界感”有時其實是一種在代際沖突中的自我保護。 成年子女對父母缺少“邊界感”的行為不愿意接受,那么對于未成年的孩子來說,有些父母總愛在朋友圈發(fā)孩子的丑照,或在客人朋友面前談論孩子的言行或成績,這也會引發(fā)孩子的不滿和抗議。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很反感自己'黑歷史’的曝光,這一代年輕人很早就有了隱私和界限的概念。”同濟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劉翠蓮表示,生長于網(wǎng)絡的Z世代對于傳統(tǒng)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父母在,不遠游”等傳統(tǒng)觀念認同感并沒有那么高。 “從農(nóng)業(yè)文明轉型的不僅僅有物質層面的生產(chǎn)生活,急劇變遷的社會規(guī)范體現(xiàn)的是人們更深刻和廣泛的精神層面需求。”陳偉表示,在過去聚村而居的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所有人的生活發(fā)生在同一個家族和村落,每天密集的交往互動讓彼此間幾乎是“透明人”,大家很自然地知道對方的任何隱私,不覺得需要關注“邊界感”。“當下社會,分離的社會身份讓人們的交往從同質性變成了意識性,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對別人的探究就會產(chǎn)生警惕,這時就建立起了'邊界感’。”他說。 02 邊界意識從嬰幼兒時期形成, 養(yǎng)育者要平衡好親子間的界限和親密 事實上,早在語言尚未發(fā)展的嬰幼兒時期,每一個人就開始在家庭養(yǎng)育中初步建立了 “邊界感”。劉翠蓮舉例說,當養(yǎng)育者距離太近或介入過多時,盡管嬰兒不能說話,但他會通過打嗝、吐舌頭、扭動、哭鬧等信號表達自己的不舒服。然而,有的家長往往接收不到孩子的信號,仍然拿玩具逗他。還有的家長又距離太遠,看似在和孩子說話卻沒有視線接觸,這樣無法在互動中和孩子建立連接,“邊界感”缺失的結果是孩子會感到孤獨。 如何平衡親子間的界限和親密,很多時候是貫穿一個人整個成長過程的問題。 “一般來說,孩子越小的時候越需要保護,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就要給他越來越大的空間。”劉翠蓮在心理咨詢中碰到過不少因“失衡”導致的親子矛盾,比較常見的是侵入型和忽視型的家長。前者過度侵入孩子的生活,孩子在全家人圍繞之下,一言一行都被重視和放大,失去了自己的空間,無法自由地進行探索或嘗試。 但是,一味重視培養(yǎng)獨立性卻忽視了孩子精神需求的所謂“放養(yǎng)”式教育同樣不利于成長。比如那些父母不在身邊或工作忙碌、被祖父母或保姆養(yǎng)大的孩子,往往在幼年時和父母關系疏離,難以在遇到問題時形成良好的溝通。“在孩子遇到危險、生病或困難的脆弱時刻,不管年紀多大都是需要父母在場給予安撫、支持和鼓勵的。 在每個人生的轉折點,親子間的信任程度和關系質量都在經(jīng)受考驗。人的成長既需要空間和自由,也需要來自家庭的支持、鼓勵、保護、陪伴。”她表示。 03 不必因噎廢食地封閉自己, 面對面的交流沒那么令人恐懼 “在過度侵入式的關愛中長大,有的人一方面反感過度干預的家長,一方面又養(yǎng)成了坐享其成的慣性。”劉翠蓮說。有些孩子變成了對什么事都無所謂,沒有青少年應該有的朝氣和活力,甚至出現(xiàn)厭學、沉迷游戲等表現(xiàn)。在和他人的交往中,他們往往也對別人的“邊界”不敏感。不過有時也可能完全相反,即變成特別在意“邊界感”的人。 無論在家庭里還是日常的社會生活中,人們確實需要一些“邊界感”,但令人擔憂的是,幼年沒有建立起很好的“邊界感”,往往使得一些年輕人因為害怕被觸及“底線”而因噎廢食地選擇封閉自己,并進而倍感孤獨。 發(fā)達的網(wǎng)絡滿足了“宅時代”青年人的娛樂、交友等需求,他們不愿意在“無效社交”上浪費時間,不少人覺得在現(xiàn)實里認識新朋友、談戀愛等維系親密關系“很麻煩”。“人是社會型的動物,既擁有豐富的虛擬世界、內在世界,同時在線下的人際交往中也能得到支持,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劉翠蓮表示,人在真實世界中感知環(huán)境、活動身體是必要的社會活動。 去年,陳偉在對都市青年進行社會調查時發(fā)現(xiàn),很多人反而更愿意向陌生人傾訴自己的心聲,因為平時缺少可以交流的朋友。“年輕人在注重隱私、自主性的同時,沒有必要過分強調'邊界感’以至于使之成為阻礙正常社交的籬笆。更何況,只有在和不同人群的交往中,才能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邊界。”他說。 正如年輕人總是很反感親友打聽收入、婚戀情況等隱私,但之所以發(fā)生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很多時候,大家彼此不夠熟悉,想要表達關心卻找不到更深入的話題和入口。“出于不同的生活習慣,處于不同的規(guī)范,如果彼此認知不同,學會拒絕很重要。”陳偉認為, “其實對方通常沒有惡意,只是彼此對'邊界感’的認知不同。這時,學一點應運而生的'糊弄學’'推辭學’也無傷大雅。”陳偉建議。比如告訴對方“等有了好消息一定告訴你。” 陳偉鼓勵年輕人走出去多進行一些面對面的交流,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尋找懂得彼此的朋友,而非完全介入別人的生活。參加遍布線下的讀書會、遠足俱樂部、手工社團、公益活動等等就是不錯的選擇。 擁有共同的愛好是交到新朋友的常見方式。當然,喜愛戶外運動、讀書、美食、旅游的人可能屬于不同的群體,所以并非每次總是要和同一個朋友在一起,可以根據(jù)不同的社會角色選擇和不同的人交往,只要大部分時候彼此互相尊重就讓人覺得舒服。 圖片:pixabay編輯:JOJ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