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很多學校調研,發現這樣一種奇怪現象:備課組的集體備課變成了分工備課,一般情況下由備課組長提前一周,針對一個單元或章節的教學內容作出分工,組內教師分別承擔一課時或兩課時的備課任務,各自備完后將教案打印,分發到每一個人手中,任課老師就按照這個別人設計好的教案上課。這樣做教師的負擔是減輕了,但是這種不顧教情、學情,照搬別人現成教案的集體備課方式,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不利于教師專業成長,因而不是真正意義上集體備課。 所謂集體備課,是指以教研組或備課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的集體研讀課程標準、教材、分析學情、制定學科教學計劃或單元(章節)教學計劃、審定備課提綱、明確教學重難點、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的系列教研活動。集體備課有利于發揮教師的群體智慧,實現資源共享,整體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教師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扎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利于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協作,分享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集體備課由學校教導處或教科室統籌管理,規模較小、人員少的學科由教研組長組織實施;規模大、人員較多的學科,如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可由年級備課組長協調,備課組長組織實施。 集體備課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程序和步驟: 一、個人初備,做到“四定”、“六備”。在進行某一單元或某一章節集體備課前,備課組長要做到“四定”:即定內容、定時間、定地點、定中心發言人,提前通知全組成員獨立研讀相關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并確定一名中心發言人撰寫備課提綱。無論是組內成員的獨立初備,還是中心發言人撰寫的備課提綱,都要做到“六備”,即備思想,思考本單元教學所體現的教學思想;備目標,明確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備教材,初步確定教材重點、難點、疑點、考點;備學生,初步了解學生現有知識儲備,掌握學情,預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備教法,初步設計本單元教學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備學法,理清通過本單元學習,教會學生哪些學習方法。 二、集體研討,做到“四統一”。在個人初備的基礎上,備課組長召集本組成員進行集體研討,聽取中心發言人的發言,討論、修訂備課提綱。討論時要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每位成員都要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發表意見,優秀教師要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積累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盤托出,青年教師要虛心聽取老教師的意見和建議,相互借腦,力求使備課提綱更加完善。 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最終做到“四統一”,即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目標,統一作業設計,統一單元檢測。備課組長可指定專人根據單元教學目標,輪流設計課時作業和單元檢測題。需要指出的是,作業和單元檢測題的設計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初稿形成后備課組也要進行認真研討。 三、撰寫教案,突出個性化設計。任課教師根據集體確定的備課提綱和各班學情,撰寫個性化教案。所謂個性化,是指任課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體現自己的教學追求和個性特色。同一個知識點,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不同班級的學生,教學重難點可能有所不同;相同的教法、學法,能夠適合某一班級的學生,但換一班級再用可能不適應。 因此,世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案,優秀教師的教案可以借鑒學習,但不可照搬照抄,而應當根據各自學情,進行創造性的設計。為了突出教案的個性化和針對性,準確掌握學生預習情況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的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通過征集學生在預習時遇到的問題,進行二次備課,不斷修訂、完善自己的教案,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典型引路,發揮優秀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為了鞏固集體備課成果,更好地分享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在進行單元(章節)教學前,備課組長可指定1—2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上示范課或觀摩課,全組教師集體聽課、評課,吸取他們課堂教學的成功經驗,盡量克服他們在教學暴露出的不足,從而進一步修訂、完善各自的個性化教案。這一做法是促進青年教師業務盡快成熟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有利于優秀教師脫穎而出,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色。 五、交流反思,查缺補漏。單元(章節)教學結束后,備課組長要指定專人依據單元(章節)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單元(章節)檢測成績,分析教學中的得與失,提出下一步改進教學的意見。對于因教學疏忽而出現的一些普遍性問題,要進行補償性教學或平行性測試,不留“夾生飯”,不為學生后繼知識的學習造成障礙。 總之,一個完整的集體備課過程應該包括“個人初備——集體研討——撰寫教案——典型引路——交流反思”四個階段,它絕對不是一個由備課組長分解備課任務的簡單過程,也不是一個教師圖省事照搬別人教案的過程,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研討過程,是一個借智、借腦的過程,更是一個教師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