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證若見頭痛必吐清涎,胃脘喜暖怕冷者,可用大棗1-3枚去核加生姜切碎入其內,鍋內焙焦,沖水當茶飲之,暖胃散寒降濁,頭痛即減。若用藥調治可從中氣虛寒入手,宜用六君子湯加當歸、黃芪、木香、炮姜、荷葉、砂仁治之,有良效。 二、榮絡四藥:當歸、白芍、天麻、雞血藤。四藥合用能養肝血,益肝陰,榮血脈。臨證常用于痹證日久,肝腎不足之肢體麻木疼痛,有良效。瘀血明顯者則用筆者常用之麻痛四藥(當歸、丹參、僵蠶、雞血藤);絡脈瘀阻可選四藤湯治之,均有效果。 三、浮萍有散發肌膚之邪的作用,治皮膚病方劑可稍佐此藥,常收佳效。 四、清·陳士鐸《辨證錄》載方五神湯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臨證常用濕毒所致病證有良效。藥物組成為取茯苓、車前子利濕清熱消腫;金銀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川牛膝引藥下行。筆者應用時常用車前草易車前子,用銀花藤易銀花,藥價廉而效果不減。諸藥用量為茯苓20g車前草30g銀花藤40g地丁20g川牛膝10g,以此方為主可隨證加減。 五、乳香、沒藥為臨床止疼良藥,凡臨證見內、外、婦、傷諸科有瘀滯疼痛者,用之療效頗佳。張錫純活絡效靈丹中用之,認為二藥為宣通臟腑,疏通經絡之要藥。但二藥氣濁味苦,入煎劑口服難以下咽,易致惡心嘔吐,應用時若加竹茹可緩解胃腸不適;臨證偶見服二藥后皮膚過敏者減少劑量或加荊芥、烏梅可預防之,臨床上用量不宜過重3-6g即可收效。 六、山豆根為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佳品。臨證也常用于食道腫瘤的治療,用量不可超過10g,服藥時間不超過兩周,有蓄積藥毒的副作用,不宜久煎,煎煮時間長毒性更大。筆者遵師囑臨證應用嚴格控制在3-6g之間,做到服藥不超過兩周,應用本藥加甘草6-10g可減輕副作用,切忌不可過量久服,以免出現中毒現象。 七、臨證運用辛開苦降法治療脾胃病常收良效。辛味藥常選半夏、干姜、高良姜、桂枝、厚樸、淡豆豉等。辛藥有開結散寒,通陽運滯之功;苦寒藥常選黃連、黃芩、黃柏、龍膽草、蒲公英、苦參、梔子、大黃等。苦寒藥常量應用可降上逆之胃氣清泄胃中之蘊熱,常量的1/3(小量)有健胃作用。辛開相伍,既可制其熱,又可起相反相成之作用,本法適合于寒熱錯雜證治療時選擇。 八、臨證健脾利濕三藥必用,取白術健脾,選蒼術運脾,二藥都有化濕的作用;用茯苓補益心脾利水滲濕。三藥與獨活、苡米、防己、寄生、松節、懷牛膝相伍,可利濕祛瘀,治療下肢沉重關節腫痛有良效。臨床證實諸藥通過燥濕健脾,活血祛瘀,可有效的吸收機體組織間多余之水液,減少關節腔積液,改善下肢循環,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對西醫診為骨關節炎者可用。 九、龜板膠通任脈,補心腎以養陰;鹿角霜通督脈補精氣以養陽;二藥合用可溝通任督二脈,峻補陰陽。臨證對心衰病人見心悸氣促、紫紺、水腫、咳嗽者,可在應證方藥中加入二藥,可收良效。 十、仙靈脾補腎壯陽;補骨脂補腎固精,溫脾止瀉;黃芪、黨參補氣健脾;當歸、雞血藤補血行血;枸杞、制首烏滋補肝腎;炒白術、炒蒼術、云苓健運脾胃以助氣血生化之力;諸藥組方對惡性腫瘤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癥有治療作用。運用中藥調理服藥安全,服用時間宜長,療效可靠。 |
|
來自: 沙澧閑人個人館 > 《李乘日10條臨床用藥經驗文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