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鉤藤飲是清代名醫(yī)張錫純所創(chuàng),其著有《醫(yī)學宗中參西錄》,是一代中西醫(yī)匯通大師。對于高血壓的治療結(jié)合中醫(yī)基礎理論和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獨有建樹。高血壓的一些臨床癥狀可以表現(xiàn)為眩暈,面紅,急躁易怒等,其中表現(xiàn)眩暈為主的可與中醫(yī)學的“眩暈”互參。 眩暈是由于情志、飲食內(nèi)傷、體虛久病、失血勞倦及外傷、手術(shù)等病因,引起風、火、痰、瘀上擾清竅或精虧血少,清竅失養(yǎng)為基本病機,以頭暈、眼花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病證。眩即眼花,暈是頭暈,兩者常同時并見,故統(tǒng)稱為“眩暈”,其輕者閉目可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zhuǎn)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面色蒼白等癥狀。 本病病位在清竅,由氣血虧虛、腎精不足致腦髓空虛,清竅失養(yǎng),或肝陽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竅而擾動清竅發(fā)生眩暈,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眩暈的治療原則主要是補虛而瀉實,調(diào)整陰陽。虛證以腎精虧虛、氣血衰少居多,精虛者填精生髓,滋補肝腎;氣血虛者宜益氣養(yǎng)血,調(diào)補脾腎。實證則以潛陽、瀉火、化痰、逐瘀為主要治法。 肝陽上亢 癥狀:眩暈耳鳴,頭痛且脹,遇勞、惱怒加重,肢麻震顫,失眠多夢,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 治法:平肝潛陽,滋養(yǎng)肝腎。 方藥;天麻鉤藤飲。 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熄風;黃芩、梔子清肝瀉火;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茯神、夜交藤養(yǎng)血安神定志。全方共奏平肝潛陽,滋補肝腎之功。若見陰虛較盛,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較為明顯者,可選生地、麥冬、玄參、何首烏、生白芍等滋補肝腎之陰。若肝陽化火,肝火亢盛,表現(xiàn)為眩暈、頭痛較甚,耳鳴、耳聾暴作,目赤,口苦,舌紅苔黃燥,脈弦數(shù),可選用龍膽草、丹皮、菊花、夏枯草等清肝瀉火。便秘者可選加大黃、芒硝或當歸龍薈丸以通腑泄熱。眩暈劇烈,嘔惡,手足麻木或肌肉困動者,有肝陽化風之勢,尤其對中年以上者要注意是否有引發(fā)中風病的可能,應及時治療,可加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等鎮(zhèn)肝熄風,必要時可加羚羊角以增強清熱熄風之力。 【驗案舉隅】 蘇某,男,64歲。出診日期:2015年11月15日。 眩暈,失眠,口干口苦多日,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7.6mmolMl,舌質(zhì)淡紅苔少,脈弦,耳鳴。 藥:天麻15g,鉤藤15g,石決明20g,白芍15g,天冬10g,玄參15g,牡蠣30g(先煎),代赭石15g,川牛膝10g,珍珠母30g(先煎),磁石30g(先煎),棗仁15g,生地15g,枸杞15g,山茱萸10g,女貞子10g,桑椹10g,黃芩15g,梔子10g,黃連6g,燈盞花1袋,甘草6g。 二診:2015年11月22日 眩暈較前有改善但仍存在,口干仍有,口苦睡眠改善,偶有胸前悶,舌質(zhì)淡苔白脈緩。查:心臟左室松弛性減退,慢性胃炎,甘油三脂2.94mmolMl偏高,心電圖偶發(fā)室早。 處方:天麻18g,鉤藤15g,石決明20g,代赭石15g,白芍15g,牡蠣30g(先煎),枸杞15g,山茱萸15g,玉竹10g,麥冬10g,沙參10g,天花粉10g,磁石30g(先煎),夜交藤15g,蓮子10g,燈盞花1袋,黃連6g,柴胡10g,夏枯草15g,甘草6g,丹參15g,紅花10g。 【按語】患者高血壓多年,有典型的面赤,脈弦,為肝陽上亢之表現(xiàn)。治法以平肝潛陽,滋養(yǎng)肝腎,因其有耳鳴,乃肝腎之精不足而致,故佐以滋養(yǎng)肝腎之品,如桑椹、女貞子、枸杞之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