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交通工具越來越便捷奢華,但其實回想重慶當年的那些座駕,也同樣讓人覺得霸氣側漏! 1.轎子 由人力抬運的轎子,成了當時山城的香餑餑。到1916年,重慶城區已有轎行108家,轎子2200頂。 當時的山城,也有一番車水馬龍的景象。 1941年,重慶市工務局文件,明確規定轎夫必須持證上崗。 轎夫在路邊等待生意。 2.滑竿 “滑竿”也是重慶當年頗具特色的交通工具之一 ,這種較之轎子更加輕便靈活的滑竿,對于重慶的城鄉道路而言,既實用又快速——在上坡時,人坐得最穩;下坡時,也絲毫沒有因傾斜而產生的恐懼感;尤其走平路時,因竹竿有彈性,行走時上下顫動,更能給人以充分的享受,且可減輕乘者的疲勞。 乘坐滑竿的貴婦人。 坐滑竿的年輕男子。 一位戴墨鏡的達官貴人在坐滑竿。 3.馬車 馬車作為老重慶的另一種出租車,在重慶城里出現比較晚。這種載客的馬,由馬夫牽著,得得得地慢慢走,很悠閑的樣子,人們便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溜溜馬。溜溜馬的出現,大大方便了當地居民,成為一種主要的客運工具。 馬車,儼然已經成了當時的出租車。 騎馬走石階的男子。 4.黃包車 1929年,隨著重慶城區第一條馬路竣工,自七星崗起,經觀音巖、兩路口、上清寺至曾家巖。黃包車逐漸取代轎子和滑竿,在山城風行一時。最早的這一批黃包車共18輛,起步價銅板1000文,每加一段路多交800文。發展到后來,租車行比比皆是,車夫去租車,每天要交若干份子錢,稱之為“板板錢”。解放后,重慶街頭的黃包車逐漸消失。 坐著黃包車的外國軍官。 當年的劇院,人氣非常高,黃包車經常在這攬客。 有時候也用來拉貨。 滿大街都是黃包車,會不會堵車? 真想穿越回去坐一盤。 5.公交車 轎子、滑竿、馬車、黃包車,真正退出重慶城的歷史舞臺,是在1953年前后,隨著城區城郊公路建設和公共交通事業的發展,自行淘汰了。 1929年重慶出現的第一部公共汽車。 民國時期重慶的公交車。 1933年柴油客車。 1955年,重慶第一根電車電桿落成。 1956年,重慶開始使用自己生產的,當時處于國內先進水平的無軌氣動門公交車。 上世紀70年代--氣包車。 80年代,纜車在重慶非常流行。 重慶客車廠的三型車是大西南70、80后童年的集體記憶。 90年代,在國內大多數城市還在使用圓頭車等七八十年代的公交車的時候,重慶已經率先使用了壓縮天然氣的方頭重客車,這是國內第一批壓縮天然氣公交車。 6.重慶的出租車 出租車車型的變遷也從一個側面見證了重慶的經濟發展。 90年代,夏利、奧拓。 2001年起,羚羊。 2008年起,天語。 2014年3月中旬,伊蘭特。 7.摩托車 提到重慶摩托車,首先想到的就是嘉陵和力帆。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嘉陵摩托車。 中國嘉陵:1875年誕生,140年歷史,背景為“師夷長技以制強”的洋務運動。嘉陵為中國軍事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38年工廠從湖南株洲內遷至重慶,定址重慶市西北郊雙碑嘉陵江畔。 1979年9月15日,嘉陵成功研制出第一輛“嘉陵”50型二沖程輕便摩托車——CJ50,其中“CJ”為長江的拼音縮寫。 當時,為了擁有一輛會唱歌的“小嘉陵”,工人一兩年省吃儉用、農民賣掉樹木或存了幾年的糧食的事情并不罕見。 一款小小的腳踏輕便車,牽動了無數人的心,當時覺得騎著這個出去好拉風。 8.索道 重慶長江索道修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連接重慶南岸區至渝中區的重要交通工具。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跨江索道的運輸功能逐漸弱化,索道停運。2012年,重慶市對索道進行了重新裝飾改造,恢復營運。使這一特色交通工具向旅游觀光景點轉型。 時過境遷,現在你最懷念當年的哪一款? 來源:重慶(ID:inChongq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