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俗語言講解中醫 讓中醫更加貼近生活 中醫興亡·匹夫有責 補脾胃的知識在這里春夏之交、長夏時值、夏秋之交,陽氣尚盛,雨水日多,濕熱交蒸,潮濕充斥,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 脾為濕土之臟,主運化,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濕土同類相招,同氣相求,終歸脾胃,故臨床多以脾胃為病變中心,正如章虛谷所說:“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故濕氣傷人致病,四季均可發生,以長夏居多。 所以長夏季節固濕邪困脾,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納運失司,易出現脾胃疾病,如出現脘痞腹脹、食欲減退、泄瀉等,長夏是脾胃保健和養治的重要時期。 口唇 一般來說,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紅潤的,干濕適度,潤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發白、沒有血色,顯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口臭、牙齦腫痛等癥狀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關。另外,睡覺時會流口水,也是脾氣不足的表現。 鼻子 脾胃的經脈和人的鼻子相連。鼻腔干燥、嗅覺失靈、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虛弱所導致的。鼻翼發紅的人,多有胃熱;鼻頭發青伴有腹痛,也說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 脾胃不好容易氣血不足,進而影響到肝,肝開竅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勞,看不清東西。另外,脾和人體液的吸收關系很大,如果常出現眼睛紅腫、臉腫等現象,也可能是脾的問題。 耳朵 脾胃虛弱會導致人的腎氣不足,常常表現為耳鳴甚至耳聾。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過度勞累或情緒引起的。尤其是春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脾胃失調的人,春天常常覺得身上沒勁兒、手腳冰涼、有時還會拉肚子。脾胃受傷五臟都遭殃。 脾胃出了問題,很可能連累五臟。中醫里有一句話,“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 心與脾就像一對母子,心臟病要從脾胃治。脾負責統籌人的氣血,供養心臟。一旦脾出了問題,不能益氣生血,就會導致人的心血失調,引發心臟疾病。 肝與脾胃互相影響。常有病人告訴我,吃完飯還感覺餓,但肚子卻是鼓鼓的,吃了胃腸藥也不管用。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的肝郁氣滯有關,必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反過來,脾胃也會影響肝臟,比如脂肪肝出現的根源就在于脾胃無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處理困難,堆積在肝臟里,從而影響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脾胃虛最先影響肺。肺像個“宰相”,專門輔佐心臟這個“君主”。肺通過管理體內的氣,協助心臟治理全身。然而,肺氣的盛衰,取決于脾胃的強弱。脾胃虛的人往往會導致肺氣虛,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脾虛往往腎也虛。人的精力充沛腎氣就充足。腎的精氣強弱,還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營養滋養腎臟有關。長期脾虛會導致腎虛,表現為心里煩熱、容易盜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涼。 現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運動少,工作壓力大,心情抑郁多見,容易導致痰濕內滯,直接的結果是體重易超標。因此說,對于痰濁偏重的人,用補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陽明,泄去濁毒,最利于健康。 不少人有體會,平時喝蘿卜湯或者吃點炒香的萊菔子粉,即覺周身舒服。總之,痰濕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為主,千萬別濫吃補藥或各種營養品、保健品,以免壅滯氣機。 《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靈樞-決氣》說,“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 可見飲食充足同時機體氣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將其轉化為精氣,化生為血而濡養于神,于是人的神氣充沛,生氣勃勃。 清朝御醫將這個方子獻給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從乾隆41年堅持服用,活到了89歲,健脾八珍糕是在原“八仙糕”的基礎上,根據清代名醫汪昂所著《湯頭歌訣》所載處方,加減化裁,具有補而不滯、燥而兼潤、補而不膩之特點。 八珍糕是過去皇帝們常用的食療方。我曾研究過清宮醫案,發現乾隆皇帝經常吃一種糕點,幾乎常年不斷,有時這種糕點快沒了,乾隆皇帝還親自朱批,讓太監們趕快去做,不要耽誤了自己吃。 后來,慈禧太后也是這樣,非常喜歡這種糕點。那么,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糕點呢?皇帝們如此喜愛。 原來,這種糕點由八種東西組成,它們分別是黨參(或者人參)、白術、茯苓、薏米、蓮子肉、芡實、山藥和白扁豆。 這些東西大多是藥食同源之品,它們組合到一起,就成了調理脾胃的神藥,有神奇的力量,讓我們來看一看, 黨參是補中益氣的良藥,常常用于治療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等證。《本草從新》中說:“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弱,用以調補,甚為平妥。”意思就是,黨參最大的作用是調補中氣,一個人如果脾胃虛弱,就可以用黨參來補。 這三味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補脾的同時,又具有收澀的作用。一般我們在使用滋補藥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隨補隨散,身體不能真正地吸收,而這三味藥的應用,就使得滋補進來的營養物質,可以被收澀住。一般這三味藥的用量都是五十克。 最后是白扁豆,白扁豆歸脾、胃二經,具有補脾和中、化濕消暑的作用,一般我們用它來治療暑濕導致的腹瀉。白扁豆通常用三十克,如果服用者平時大便干燥,就不需要用白扁豆來收斂止瀉了,我一般會去掉白扁豆,用杏仁五十克來替代,因為杏仁有開肺氣通大腸的作用。 在八珍糕這個方子里面,山藥、蓮子肉、白扁豆都是滋補脾陰;黨參和白術是滋補脾陽的;茯苓和薏苡仁是祛濕的;芡實是收澀的。 這樣一來,整個方子有陰有陽,有升有降,平和有偏,難怪有人說,八珍糕是千年養生第一糕。 八珍糕的發明者,明朝大醫陳功實說,一個脾胃虛弱之人,如果服用八珍糕百日以后,他就會身輕氣爽、元氣大增,其絕妙之處難以盡述。 治療小兒脾胃虛弱、食少腹脹、面黃肌瘦、便溏泄瀉等癥,有健脾養胃、益氣和效。后用于老年人保健,能養脾胃,久服輕身耐老。平時脾胃消化不好的人,胃旺脾虛,有胃口但消化不良有肚子的人都可以經常食用,孕婦不宜。 對于衰弱高齡的老人、先天不足的幼兒,還有那些身染重病的患者,病后虛弱者,長期腹瀉者都非常適用。八珍糕培補您的血氣,血氣充足了才有抵御病癥的資本。 胃主納,脾主運;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潤,脾喜燥。脾胃之疾不宜呆補、漫補、壅補,應補中有通,靜中有動,使補而不滯,潤而不膩,能升能運,以順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補脾健胃最宜八珍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