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人家風景區,地處湖北宜昌西陵峽的燈影峽江段,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一肩挑兩垻”的三峽人家,依山傍水,帆影櫓聲,巴風楚韻,風情如畫。長江第一石,三峽第一灣,中華第一牌,天下第四泉,再加上抗戰第一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構成了三峽旅游之神韻與精華。 三峽人家的主要景區分為三塊:龍進溪、燈影峽(含巴王宮)和石牌要塞,以龍進溪為重點,游船直航就停靠這里。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等等。 冒著淅淅瀝瀝的蒙蒙細雨,乘坐游船,一個景區一個景區地漫游三峽人家。當年卡片機模糊的分辨率,留下的照片恰似一幅幅濃墨重彩的山水大寫意,記錄了朦朧的夢幻仙境。 龍進溪 龍進溪是長江南岸、三峽人家風景區內的一條小溪。龍進溪是三峽人家最有魅力的景區,被稱為巴風楚韻的絕版峽江風情。 三峽人家風景區大門,設在龍進溪水與長江的交匯處。 懸崖峭壁下,綠樹濃蔭中,幾艘古帆船在更為古老的碼頭前,迎風而立。 傳統的峽江吊腳樓點綴在山崖絕壁上,遠看宛如楚楚動人的古妝美女。 在近溪的一邊,一道水壩筑起,截住了清幽的龍溪水,將溪水抬高了一兩米。 水上人家。溪水碧綠,林木蒼翠,斑駁滄桑的龍溪橋橫跨其上,小漁船靜靜地泊在橋下,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 “橋如虹,水如空,一葉飄然煙雨中”、“拈棹舞,擁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這是古人對漁家生活的謳歌和向往。 ![]() 這是一張晴天拍攝的情景圖。悠揚的笛聲中幺妹阿哥眉目傳情。 ![]() “龍溪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這里的景致如夢似幻,令人如癡如醉。 ![]() ![]() 清澈透底的溪水,船行上方尤如飄浮空中,感受到了浮生于仙境的錯覺,好像來到了中國的“仙本那”。 ![]() ![]() 世世代代生息于峽江的人們,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執著,形成了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勞動習俗,風里來雨里去,延續著古老的漁文化。 ![]() ![]() 溪邊人家。小溪岸邊的長腳吊腳樓,一半依山,一半傍水。溪兩岸青山綠水,田園阡陌,斜陽小橋,霧靄煙雨。 ![]() ![]() 山民們怡然自得,自由自在,與世無爭,過著原始古樸的生活。 ![]() 土家幺妹在捶洗衣服,唱起了纏綿的情歌。棒槌捶在石板上,發出清脆的響聲,似在為妹子的歌聲伴奏。 ![]() ![]() 我們興奮地走進土家吊腳樓,在“溪邊人家”重新拜堂成親。 ![]() 龍進溪兩旁,是長長的木棧道,穿越過茂密的竹林。南方特有的蔥郁,綠到心醉。 ![]() ![]() ![]() 溪流從整塊巖石形成的河床上流過,水流在堅硬的巖石上沖刷流動,天長日久,形成了諸多大大小小的瀑布。 ![]() ![]() 石壁懸棺。沿著龍進溪的木棧道行走,可以看到對面崖壁上的巴人懸棺。 ![]() 不知道古代的巴人是如何把它放上去的。據說,連盜墓賊都無法爬上去。 ![]() 只有成群的獼猴敢于在懸崖上奔跑嬉戲。 ![]() 綠水倒映青山,向龍進溪頭折返。 ![]() 野渡無人舟自橫 ![]() 順溪水而下,返回龍溪橋。 ![]() ![]() 好一幅天成山水田園的絕美畫卷! 燈影峽 燈影峽,又稱明月峽,是西陵峽中最秀美的一段,東距南津關約10公里的地方。面對進、出峽的航船,遠遠望去,就好像燈影戲幕上的劇中人,所以這段峽谷叫燈影峽。 ![]() 燈影峽在北宋時期稱作石牌峽。這段峽谷狹窄而直,山頂奇峰異起,石柱拔地而騰空,兩邊云鬢凝翠、飛泉溯玉,清冽超絕,美景異常,正所謂“無峰非峭壁,有水皆飛泉。” ![]() 船行江中,兩岸的巖石色彩斑斕,黃、灰、褚等顏色兼有,不少地方呈銀白色,明凈可人,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明凈的峽壁被明凈的天宇映射,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之中,靜影澄碧,更添明麗之趣。若晚間過此,月落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凈界”難以言喻。 ![]() 唐宋以來的詩人,對此多有吟詠,李白的“春水月峽來”,歐陽修的“江上掛帆明月峽”等,都是對它極為生動而特有的描繪。 ![]() 1961年,郭沫若順江而下,了望燈影峽奇石景,即興賦《西陵峽》詩一首:“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已歸東土清涼界,應懲西天火焰游。五十年來天地改,渾如一夢下荊州。” ![]() 燈影峽上,可以遠遠遙望著名的石令牌。它將迎來“三峽第一灣”和驚心動魄的抗戰保衛戰。 ![]() 石令牌下,具有典型楚地特色的徽派建筑,顯示這里是小小的石牌村。 ![]() ![]() 石牌村目前已經是三峽人家的旅游集散地。 ![]() 這里也是燈影峽最佳的觀景平臺。 ![]() 索道碼頭乘坐纜車直達燈影石,纜車上風景如畫。 ![]() 燈影峽一帶的一連串地名,均與《西游記》的故事有著密切的關系。傳說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過燈影峽時,在這里的石板上曬過經書。 ![]() 四塊兀立山巔的奇石,酷似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形象。每當夕陽西照,晚霞映襯峰頂時,遠遠望去,它們仿佛燈影戲幕上的西游人物,惟妙惟肖。當年郭沫若題詩的:“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指的就是這四塊石頭。 ![]() 燈影石中最負盛名的是沙僧石,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石'。它矗立在懸崖絕壁之巔,呈蘑菇狀,重達100余噸,底部的承重截面僅200余平方厘米,平均每平方厘米承載近半噸的重量,堪稱世界奇觀。 ![]() 燈影石上俯瞰燈影峽。 ![]() 邀月亭。西陵峽畔,邀月亭孤峰聳立,背靠燈影石,面朝明月灣,兩岸青山,一江碧水。本來在三峽人家景區內,這個小亭子只是綠水青山之間的點綴,但是突然間就在網絡上爆紅了起來,一部大熱電視劇《鶴唳華亭》讓這一江兩岸的美景驚艷了全網。 ![]() 明月灣。俯瞰燈影峽時發現,浩浩長江奔涌至石牌河段時,在這里向左急轉彎110度,改向東去,形成一個巨大的月牙形,這就是聞名天下的三峽第一灣——明月灣。 ![]() ![]() 當船過明月灣時,眺望遠方江面,便會發現兩岸連綿不絕的山巒仿佛阻塞了滾滾長江,但船進山退,路轉峰回,旋即又豁然開朗。故而當年郭沫若在過了石牌遠眺第一灣時,自然而然發出了“山塞疑無路,灣回別有天”的感嘆。 ![]() ![]() 石令牌。石牌的地名就是因江邊這塊兀立的巨石而得。巨石為花崗巖質,高40余米,寬13米,厚4米,重約4300多噸,前后左右如刀削一般,儼然人工精心制作的一張'牌',人們便叫此地為石令牌。據說,此石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 據史書記載,北宋前的后州州治和南宋建炎年間的夷陵郡郡治都曾設治于石牌。當年的石牌市井繁榮,交通便利,尤其是作為鹽道引人注目。兩宋時期的文人雅士如歐陽修、蘇轍、黃庭堅、陸游等都曾留連于此,留下了許多詩文佳句。 ![]() 石令牌,著名的石牌保衛戰也因此而得名。在石牌最佳攝影點必須留個影。 ![]() ![]() 在山頂朝著龍進溪的方向逆江而行。在山間的密林里,穿越張牙舞爪的古木,遠觀石牌和邀月亭,又是一幅令人嘆為觀止的水墨畫。 巴王寨 巴王寨建在半山腰,背靠陡峭絕壁,腳踩滾滾東去長江水,俯瞰激流飛濺的明月灣。點綴于山水之間的巴王寨,很快就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游走其中,恍惚間走進歷史深處。 ![]() 兩千多年前,在三峽秀美的山水之間,居住著一個神奇的民族——巴族。巴族主要分為廩君部落和板楯部落。廩君部落的首領是巴王,板楯部落的首領是羅王。他們與三峽地區最美麗的女人鄂水娘從小一起長大。 ![]() 在秦國入侵三峽的那些歲月,主戰派巴王與秦國軍隊抗擊十幾年,最后兵敗退守到三峽人家。秦王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利用主和派首領羅王來圍攻巴王。 ![]() 鄂水娘得知情況,趕到巴王寨通風報信。巴王戰敗身負重傷,鄂水娘假裝背叛了巴王,和羅王一起撤軍回營。 ![]() 鄂水娘趁著與羅王成親的機會,殺死了羅王。為了證明巴王的清白,鄂水娘又引頸自殺。羅王的弟弟認為這是巴王的陰謀,再次帶兵圍攻巴王宮,形勢十分緊急。 ![]() 巴王得知羅王和鄂水娘的死訊后,悲痛欲絕,不久便大徹大悟。他親自登上城堡,勸告巴族人不要自相殘殺,否則會亡國滅種。 ![]() ![]() 同時,他又號召巴族順應時勢,與秦人融合,以達到為天下和解的目的。說完,他毅然割下自己的頭顱,用自己的死去喚醒民族和解。巴王死后,兩支族人捐棄前嫌,融為一體。 ![]() ![]() 他們用最隆重的懸棺葬禮,將巴王、羅王和鄂水娘埋在龍進溪的懸崖上。 ![]() 在最后一個巴王死去后,最后一個巴人部落也消失在煙雨蒙蒙的三峽里,他們中的一部分融為漢人,一部分成為了土家人。我們在長陽清江的武落鐘離山,也發現過廩君的廟宇,那里正是土家族的發祥地。 ![]() ![]() 這座古樸的巴王寨,就是遠古時代的巴人為躲避戰火,在臨江靠山的地方建造的巴族家園。巴王寨的故事永遠鐫刻在青山綠水間。 ![]() ![]() ![]() 從巴王寨走下山,抵達燈影峽的明月閣碼頭再次登船。 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游船繼續向龍進溪方向逆行,在燈影峽南岸扇子山下,原有一大石豁然挺立,好似一只張口吐舌、睜眼鼓腮的蛤蟆,其背后的一股泉水四季長流不息,水清味甘,是烹茶、釀酒的上好水源,這就是著名的蛤蟆泉。 ![]() 相傳石牌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明月水,明月水,小蛤蟆吐的活寶貝,泡茶茶碗鳳凰叫,煮酒酒杯白鶴飛,十里聞香人也醉。” ![]() 現在的蛤蟆泉水就在這座樓內。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寫道:“峽州扇子山有石,泄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他遍嘗天下名水之后,給全國宜茶之水排定了座次: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陵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蛤蟆口水第四……”此外,宋代陸游亦有詩贊其為“天下泉中第四泉”。除二陸之外,蘇轍、黃庭堅、王士禎、張之洞等都曾在此留下詠泉詩文。 石牌要塞 ![]() 游船最后駛向風景絕美的石牌古鎮,近代建立的“石碑要塞”。 ![]() 煙雨朦朧中,一幅最美的江南山水圖呈現于眼簾。 ![]() 我們在前面講過,當長江流到石令牌之后,忽然向東轉了110度的彎。正是這個彎道,不僅成就了三峽第一灣明月峽美景,同時也使得石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尤以抗戰時期的石牌保衛戰為最。 ![]() 公元1943年5月,為保衛陪都重慶,15萬中國軍隊在石牌地區,與10萬日寇展開了殊死拼殺,最終取得了被譽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輝煌勝利,將日寇進犯大西南的鐵蹄成功地阻截在這里,粉碎了日寇覬覦重慶的美夢,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這是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以弱勝強、并最終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勝利的一次著名戰役。 ![]() 當年,為防止日軍由長江三峽西侵和拱衛陪都重慶,中國海軍于1938年冬就在石牌設置了第一炮臺,其左右有第一、第二分臺,安裝大炮共10尊,為長江三峽要塞炮臺群的最前線。 ![]() 由于石牌與宜昌幾乎處于一條線上,要塞炮臺的炮火可以封鎖南津關以上的長江江面,極具威懾力,令敵望而生畏。 ![]() 日軍對石牌要塞早有覬覦之心。1941年3月上旬,敵曾以重兵從宜昌對岸進攻過石牌正面的平善壩,并以另一路進攻石牌側翼之曹家畈。 ![]() 因此,石牌要塞保衛戰是這次會戰的關鍵。石牌為我軍全線扇形陣地的旋轉軸,正如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 ![]() 石牌保衛戰歷時5年,經歷了戰爭防御、決戰和相持三個漫長的階段,中間發生不下百場的戰斗,戰線鋪漫到了整個鄂西宜昌轄區。尤其是1943年5月5日至6月18日決戰期間,中國軍隊以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為指揮,率形成石牌三條重要防線,與日軍第11軍軍長橫山勇率日軍3個師團展開殊死決戰。6月2日,中國軍隊全線反攻,日軍潰不成軍,節節敗退,取得了以'太史橋大捷'為標志的石牌保衛戰主戰場的徹底勝利。 ![]() 現在的石牌抗戰紀念館,是三峽地區第一個綜合性抗戰紀念館,修建在當年抗戰的軍事遺址之上,館舍面積440平方米,由憑吊緬懷大廳、多媒體展覽廳、圖文展覽廳、實物展覽廳四部分組成,收藏珍貴實物200余件,珍貴圖片近100幅。 ![]() 2003年3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將石牌抗戰紀念館命名為首批國防教育基地。 ![]() 西陵峽峽江水滾滾東去,三峽人家的游程至此結束。 車溪民俗風景區 車溪民俗風景區,是宜昌市又一個著名的風景區,與三峽人家、三峽大壩風景區互為犄角。車溪位于點軍區土城鄉,距中心城區18公里,以民俗文化和田園風光為主要特色,具有民俗觀光、休閑避暑、歷史文化教育等旅游功能,為“新三峽十景”之一。 ![]() 車溪風景區由十大景點組成(石仙谷、巴楚故土園、三峽民俗村、農家博物館、水車博物館、人民公社舊址館、天龍云窟、奇石館、風洞、忘憂谷)。 ![]() 車溪民俗風景區溯溪而上,綿延7.5公里,總面積20平方公里,既有清新自然的田園風光,又有古老醇厚的巴楚民風,是體驗另類民族風情,享受田園風情的旅游勝地。 ![]() 這里民俗文化兼具有巴人和楚人的特色,以“夢里老家”為主題,濃縮巴楚民俗遺風,在紡線織布、車水打夯、碾麻造紙的農家勞作中盡現昨日古樸民風。 ![]() ![]() 車溪有中國首家水車博物館、首家農家博物館,還有全國最大的古作坊展示區。 ![]() 我在車溪土作坊,親自動手打鐵,儼然老鐵匠一枚。 ![]() 在夢里老家參與土家民俗互動表演節目。 ![]() ![]() 受同伴的“蠱惑”,居然當了一回土家的“新郎”,把心留在了絕版三峽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