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雙鴨山科研小黑屋 眾所周知,高濃度的鈉鹽攝入可迫使水分進入血管,導致血壓升高,同時增加卒中、心力衰竭、骨質疏松、腎結石等疾病風險。 已有研究證明,高鈉飲食(飲食中鈉鹽超過2g/天)與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有關。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食鹽被稱為“百味之祖”,是膳食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也正是鈉攝入的主要來源。 近年來,隨著營養學知識的普及,為了健康,在飲食上限鹽、限鈉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家里的七姑、八姨在朋友圈里也早就轉起了“震驚!鹽吃多了竟會這樣!”等公眾號文章。 發表在Circulation上的一項研究甚至發現:從長遠來看,任何劑量的鈉攝入減少都可以降低血壓,而且可能有益于每個人,包括血壓正常的人。 哦嚯,這么看來,高鈉飲食有害健康,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且慢,有人不同意。 來自美國紐約大學和瑞士伯爾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發表了一項題為Sodium intake, life expectancy, and all-cause mortality的研究成果。 這項研究發現,鈉攝入量與預期壽命呈正相關性,同時也與世界范圍內以及高收入國家的全因死亡率成反比,這一結果與前期研究剛好相反。 研究者認為飲食中的鈉攝入量不是縮短壽命的罪魁禍首,也不是過早死亡的危險因素。 由于膳食中的鈉攝入量已被確定為心血管疾病和過早死亡的危險因素,因此,根據已有的研究,研究者預計高鈉攝入量會縮短壽命。 他們通過分析鈉攝入量與全球181個國家的預期壽命和存活率之間的關系來檢驗這一假設。 研究者采用了出生時健康預期壽命(歲)、60歲健康預期壽命(歲)、非傳染性疾病死亡和2010年全因死亡率作為結局變量。對于非傳染性疾病和全因死亡,研究者則使用了年齡標準化死亡率(ASDR),即每10萬人的年齡特定死亡率的加權平均值,其中權重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人口中相應年齡組的人所占的比例。 簡而言之,健康預期壽命是一個人在給定的條件下預期可以“完全健康”地生活的平均年限。 這一計算是基于估計的因殘疾而損失的年數,并根據共病、年齡和性別進行了校正。 作者最初用的是多重線性回歸分析來評估鈉攝入量與上述結局之間的關系。然而,他們發現國家水平的每日鈉攝入量與感興趣的結局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 因此,他們又使用了分位數回歸分析來確認研究結果的穩定性。在校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體重指數等潛在的混淆因素后,發現鈉攝入量與出生以及60歲時的健康預期壽命呈正相關性。 鈉攝入量與預期壽命Figure1 Figure 1A描繪了全世界181個國家的平均每人鈉攝入量的分布情況。總體而言,哈薩克斯坦的鈉攝入量高達5.98克/天,肯尼亞的鈉攝入量低至1.48克/天。 Figure 1B展示了181個國家的預期壽命分布情況。總體而言,出生時的健康預期壽命從最高的新加坡(74.8歲)到最低的中非共和國(42.7歲)不等,60歲的健康預期壽命從最高的日本(20.3年)至最低的塞拉利昂(9.8年)。 鈉攝入量與結局在校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體重指數等潛在的混雜因素后,研究者發現鈉攝入量與出生時預期壽命以及60歲時預期壽命呈正相關。 Figure 2 每天平均鈉攝入量每增加1 g(大約相當于食鹽2.5 g),出生時的預期健康壽命則可能會延長2.6歲,60歲時的預期健康壽命則延長0.3歲。 但當鈉攝入量增加至4-5g/天(鹽攝入量為10–12.5 g /天)后,預期壽命與之不再呈正相關趨勢,且會隨年齡的增長而略微下降。 同時,研究者發現鈉攝入量與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之間沒有相關性。而全因死亡率與鈉攝入量呈負相關。 每天平均鈉攝入量每增加1 g,全因死亡將減少131例/十萬人。 Figure 3 在對GDP和BMI進行校正后的多變量回歸模型中,鈉攝入量與出生時預期壽命、60歲時預期壽命以及全因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仍然很強。 在敏感性分析中,研究者只關注了人均國民總收入最高的46個國家。 校正GDP和BMI后,鈉攝入量與出生時預期壽命仍然呈正相關(R2=0.53,P<0.001),與全因死亡率呈負相關(R2=0.50,P<0.0001),但與60歲時預期壽命的關系不再顯著。 同時,校正GDP和BMI后的鈉攝入量與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國家的出生預期壽命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43、0.47和0.42),但在中上收入國家無顯著相關。 Figure 4 Figure 5 不管是全面分析(Figure 4)還是針對富國分析(Figure 5),其趨勢都是一致的:鈉攝入量增加與出生起預期健康壽命延長、全因死亡減少有關,只有在富國當中與60歲時預期健康壽命,在中高收入(介于高收入與中低收入間)國家與出生起預期健康壽命無相關性。而鈉攝入量與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之間也無顯著相關性。 得出了與前人不同的結果后,研究者也表示:這項研究的結果令人震驚。 自己挖的坑就得自己填,研究者在討論部分對這一結果進行了解釋。 他們指出,既往研究表明鈉鹽攝入與血壓升高的風險相關,但血壓僅僅是一個替代終點,并不總是與死亡、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結局終點平行。 與高鈉攝入量相比,低鈉攝入量可顯著增加腎素、醛固酮、去甲腎上腺素、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此外,減少膳食鈉攝入量已被證明會增加靜息心率,這是眾所周知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因為它會帶來低血壓。 但作者也承認,他們的研究是觀察性的,不能夠作為營養干預的依據。因此,他們也避免做出任何預測或飲食建議。 也就是說,單憑這項研究,并不能得出“吃得越咸,活得越長”的結論。 《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的人均鈉攝入量恰好在5g的門檻上,一些采用24小時尿鈉排泄量測定的研究則顯示,中國人均鈉攝入量可能超過10g,已經超出了這項研究的結論所適用的范圍。 所以呀,按照咱們愛吃鹽的飲食習慣,老老實實限鹽還是有必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