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癌癥發病率與死亡率均呈上升態勢,相關疾病負擔日益加重。國家連續出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等重要文件,充分強調“癌癥防控”在整體國民健康促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提出“關口前移、重心下沉”的防治策略。 癌癥防控,離不開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癌癥監測。在全球范圍內,癌癥監測作為重大疾病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受到高度重視。 癌癥監測具體是怎樣操作的?能給老百姓帶去什么樣的獲益?本期,我們邀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柯楊教授就為何要做癌癥監測、癌癥監測的主流方法、效果、挑戰、模式創新等方面作介紹。 為何要做癌癥監測? 微觀層面 豐富而詳實的癌癥監測數據能夠指導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和有關社區積極采取措施,規范診療,科學宣傳,倡導預防,強化大眾的防癌意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大眾整體癌癥發病風險,減輕人群癌癥負擔,提高癌癥患者的生存水平與生活質量。 每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相當數量的國家和地區都會定期發布最新的癌癥監測報告,以指導防癌、抗癌規劃的制定和具體工作的開展。 癌癥監測具體如何進行? 一般情況下,各個國家的癌癥監測主要依托于“人群腫瘤登記系統”開展。目前的癌癥監測主要包括以下四個維度:發病率、死亡率、現患率、生存率。 ◆發病率 指特定人群中每年新發生的某種癌癥的患者人數占該人群的比例,是反映癌癥發生水平和疾病負擔動態變化最靈敏的指標。 劃重點:一項大規模癌癥篩查工作就可能導致該地區篩查的目標癌種發病率出現突增。當然,這種發病率的突增所體現的并不是疾病真的變多了,而是由于疾病的檢出能力提高所致,因此無需恐慌,比如乳腺癌、甲狀腺癌等在過去二十年發病率的快速增長就與廣泛開展的篩查工作密切相關。 ◆死亡率 指特定人群中每年死于某種癌癥的患者人數占該人群的比例,是反映癌癥造成患者生命損失的直接指標,因此,“降低死亡率”則成為所有癌癥防治工作的最終目標。 劃重點:由于癌癥屬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甚至是相當長的病程,以死亡率的改變來體現癌癥防治工作的效果往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不過,死亡率可以有效去除外界因素的波動和干擾,成為反映病因學預防(一級預防)、早診早治(二級預防)、臨床診療(三級預防)真實效果的“金標準”。 ◆現患率(也稱流行率、患病率)衡量的是在特定時點全體人群中某種癌癥患者的現存情況,它既包括當年的新發病例,也包括之前發生而目前尚存活的罹患該種惡性腫瘤的患者。 劃重點:現患率可更系統、全面地反映某種癌癥給社會造成的資源消耗和總體負擔。 ◆生存率 指某種癌癥患者診斷后的生存情況,常用的指標包括生存期(如中位生存期)和特定時點生存率(如五年生存率),反映的是癌癥患者診療后預后轉歸的總體水平,提示疾病本身致死能力的同時亦體現其防控與臨床診療的效果。 劃重點:如果某種癌癥的診斷后生存期延長或者五年生存率獲得提高,那么可認為對這種癌癥的“診斷”和“治療”二者或其一呈現進步態勢。不過由于診斷后生存期和生存率的改善是“診斷”與“治療”的混合作用,因此,二者在預后改善方面各自的獨立貢獻仍需進一步評價。 對于一個地區、一個人群,通常需要將上述四個維度監測數據聯合考察與評估,從而建立適宜的腫瘤防治策略。 我國癌癥監測是何時起步的? 我國癌癥監測工作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目前主要采用“基于定點醫療機構主動上報”的哨點監測模式進行監測數據的生成與匯總,也就是一種醫院醫生主動上報的模式。當前,這種主要形式已大致覆蓋我國總人口的43%。 具體而言,在腫瘤登記點轄區范圍內的定點醫療機構負責對首次確診的癌癥病例進行識別并將有關數據報送當地腫瘤登記處。 腫瘤登記處在核實報告病例的同時,還會根據死因監測系統等數據庫補充漏報的癌癥新發病例,用于計算癌癥的發病率。同時,腫瘤登記處通過對接當地的死因監測數據庫等方式獲得癌癥病例的死亡信息,用于計算癌癥的死亡率。 以上述工作為基礎,我國國家癌癥中心每年會出版《中國腫瘤登記年報》,全面報告我國合格腫瘤登記點所在地區癌癥發病與死亡數據。 迄今為止,我國的腫瘤登記工作已歷經60多年的發展,腫瘤登記點數量迅速增加,人群覆蓋面明顯擴大,專業實踐與社會影響均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為我國國家和地方腫瘤研究與防控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 然而,受限于“基于監測點開展、定點醫院人工填報”的主要形式,我國現行的癌癥監測工作也面臨挑戰: 01 腫瘤登記點的建立技術難度大,運維成本高,現有資源下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廣泛設立,因此我國腫瘤登記系統的地域分布均衡性和人群覆蓋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02 腫瘤發病與死亡數據嚴重依賴于監測點的整體工作質量與報告人員的經驗與水平,導致全國各個腫瘤登記點數據質量參差不齊,仍有相當比例登記點的數據質量欠佳。 03 由于各地上報的發病和死亡數據需要各級層層質控與填補,因此,目前我國癌癥監測報告數據通常會滯后三年或更長時間,時效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04 由于癌癥的現患率與生存率監測需對發病病例進行精準度很高的個體化長期隨訪,如采用傳統的人工隨訪模式難度極大。因此,我國目前尚未形成癌癥現患與生存監測的常規報告模式,相關數據僅以科學研究方式不定期發表。 用好健康大數據 探索癌癥監測新模式 如何創新現有癌癥監測模式,讓癌癥監測覆蓋到更大范圍的人群,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過去十余年,我們在我國太行山食管癌高發區開展了多項大規模前瞻性人群研究。在長期的隊列隨訪工作中,探索出利用“醫保報銷數據”識別腫瘤新發病例的工作模式,即MIS-CASS模式。經比較性研究評估,該模式對新發癌癥病例識別的靈敏度高達96%,特異度接近100%。在此基礎上,我們在南、北方兩個地區建立了覆蓋700余萬人口的癌癥發病報告系統,結束了兩地沒有癌癥發病率數字的歷史,也獲得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關機構的廣泛認可。 近期,我們進一步利用河南省滑縣醫保系統與死因監測系統大數據,首次報告了該地區上消化道惡性腫瘤等主要瘤種的人群現患率及癌癥患者生存率,為明確當地惡性腫瘤負擔及患者預后、建立健全癌癥防控工作提供了基礎數據。 河南省滑縣地處我國豫北地區,總人口數約140萬,以農業人口為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比例穩定在99%以上。目前,該地區尚未被國家腫瘤登記系統覆蓋,惡性腫瘤的流行水平與患者生存狀況不明確。 我們利用全人群覆蓋的“新農合報銷數據”先期對2014年~2018年全縣域范圍內的癌癥新發病例進行識別,進一步對接該縣“死因監測系統”,并開展大規模的個體化主動隨訪驗證,在評估死因監測系統數據完整性與準確性的基礎上,建立了包括數據清洗、對接、質控、分析和報告的標準化流程,對該縣包括食管癌、胃癌在內的主要惡性腫瘤及惡性腫瘤總體現患率及生存率數據,進行了詳細報告與比較性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作為當地高發瘤種,2018年滑縣食管癌現患率高達99.8/10萬,男、女性之間無明顯差異。胃癌現患率為41.5/10萬,其中,男性整體現患率為女性的2.3倍。生存方面,滑縣食管癌患者5年相對生存率為39.2%,在45歲~64歲組明顯高于全國水平,反映了近十年來在當地廣泛開展的食管癌人群早診早治研究與公益性項目的良好成效。 新模式具有全人群覆蓋、數據質量高、報告延遲短等優點,為我國當前癌癥全方位動態監測工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實證性依據,具有明確的科學意義與公共衛生價值。相關研究也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惡性腫瘤等重大慢病監測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實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為助力衛生健康行業高質量發展,“醫視野”欄目將聚焦醫學各領域的先進理念和優秀實踐,打造高端醫者智庫,擷取創新亮點,凝練發展思路,提升治理能力。 作者: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柯楊 何忠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