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子刊 EClinicalMedicine 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遺傳學研究室柯楊教授課題組題為“Estimating cancer survival and prevalence with the Medical-Insurance-System-based Cancer Surveillance System (MIS-CASS):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創新性地利用河南省滑縣的醫保系統與死因監測大數據,建立了數據清洗、對接、質控、分析和報告的標準化流程,首次報告了該地區上消化道惡性腫瘤等主要瘤種的人群現患率(患病率、流行率)及癌癥患者生存率,為明確當地惡性腫瘤負擔及患者預后、建立健全癌癥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也結束了當地無癌癥現患及生存數據的歷史。該報告第一作者為該團隊田洪瑞博士,課題組負責人柯楊教授、何忠虎研究員及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Isabel dos-Santos-Silva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作為全球第二大死因,癌癥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最新數據,2020年我國新發癌癥病例457萬(占全球23.7%),癌癥死亡病例300萬(占全球30.2%)[1]。人群水平的癌癥現患率與癌癥患者的生存率是癌癥監測領域中的兩個重要維度。現患率衡量的是在特定時點全體人群中癌癥患者的現存情況,反映癌癥的人群總體負擔[2]。生存率反映的是癌癥患者診療后預后轉歸的平均水平,提示疾病本身致死能力的同時亦體現其防控與臨床診療效果[3]。常態化的現患與生存監測能夠為癌癥防控相關政策的精準制定、醫療資源的科學配置以及腫瘤防治計劃的實施效果評價提供重要依據。
國際范圍內,癌癥的現患與生存監測主要依托于人群腫瘤登記與報告系統開展。我國的腫瘤登記工作以“監測哨點轄區內的定點醫療機構報告”為主要形式,目前已覆蓋我國總人口的43%。然而,由于腫瘤現患與生存監測高度依賴于對癌癥患者生存狀態的高標準個體化隨訪,常規開展難度很大,因此我國癌癥現患及生存數據仍主要以專項科研報告形式發布[4-6],尚未形成常規工作模式。
河南省滑縣地處我國豫北地區,總人口約140萬,以農業人口為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參保比例穩定在99%以上。目前該地區尚未被國家腫瘤登記系統覆蓋,惡性腫瘤的流行水平與患者生存狀況不明確。
柯楊課題組利用全人群覆蓋的“新農合報銷數據”先期對2014—2018年全縣域范圍內的癌癥新發病例進行識別,進一步對接該縣“死因監測系統”并開展大規模的個體化主動隨訪驗證,在評估死因監測系統數據完整性與準確性的基礎上,建立了包括“數據清洗、對接、質控、分析和報告”的標準化流程,對該縣包括食管癌、胃癌在內的主要惡性腫瘤及惡性腫瘤總體現患率及生存率數據進行了詳細報告與比較性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作為當地高發瘤種,2018年滑縣食管癌現患率高達99.8/10萬,性別差異較小(男-女性現患率比為1.1),而同期胃癌現患率為41.5/10萬,其中男性整體現患率為女性的2.3倍。食管癌與胃癌的現患負擔主要集中在65-79歲人群,值得引起疾病防控與醫療保障有關部門重點關注(圖1)。生存方面,滑縣食管癌患者五年相對生存率為39.2%,在45-64歲組明顯高于全國水平,反映了近十年來在當地廣泛開展的食管癌人群早診早治科研與公益性項目的良好績效(圖2);同時,作為非高發瘤種,胃癌患者的五年相對生存率為33.3%,各年齡段則與全國水平較為接近。整體看,當地男性上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生存率低于女性,但進一步分析發現,尤其對食管癌患者而言,預后水平存在著顯著的年齡-性別交互作用,即隨著年齡升高,癌癥患者生存的性別差異逐漸縮小甚至消失(圖3)。最后,在深入調研當地死因監測數據完整性的基礎上,該研究利用統計模擬估算了滑縣主要瘤種及惡性腫瘤總體的現患及生存水平。結果顯示,當地惡性腫瘤總體現患率為585.1/10萬,男性中現患率最高的前三位瘤種依次為食管癌、肺癌與胃癌,女性則為乳腺癌、食管癌與宮頸癌;惡性腫瘤患者總體五年生存率為44.5%,其中男性為37.1%,明顯低于女性患者五年生存率(51.4%)。(生物谷Bioon.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