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枝麻黃各半湯 【原文】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姜(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 【傷寒】 1、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用法】 1、先煮麻黃。9碗煮3碗。 【劑量】 1、桂枝要比麻黃多,否則出汗會太多, 2、麻黃和芍藥等量。 3、現代劑量: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10克,麻黃10克,大棗30克,杏仁10克 【組成】 甘草 桂枝 大棗 姜 麻黃 芍藥 杏仁 【功效】 小發其汗,以解表邪。小小汗之以和營衛 【時機】 1、太陽證的往來寒熱; 2、如果往來寒熱加惡心就是少陽證了。沒有惡心還是太陽證。 【應用】 1、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 【說明】 1、麻桂各半湯就是麻黃湯和桂枝湯各半,一般太陽病七天就會好,當太陽病得之八九天還沒好,病情進一步發展,這時候,時而發熱,時而惡寒,熱多寒少,沒有特別想要吐,也沒有想要拉,寒熱變化一天之內兩三次,一會熱,一會寒,如瘧狀是發熱,然后問道變正常,再往后又變成冷,皮下有濕,又發不出來。汗發不出來是麻黃湯證,同時惡寒嚴重,有虛證,是桂枝湯證,發的不多。水液在皮下造成身癢。 2、在《解析方劑學》中,麻桂各半湯是運用在治療咽炎、皮膚癢及蕁麻疹。它有很多皮膚病方面的運用。 3、在組成的單味藥藥性方面,有補有瀉,但補藥多,瀉藥少;有熱有寒,但熱藥多,寒藥少。藥物動力學方面,則是升、降、收、散都有,讓氣機動起來。 4、方性來看,溫性、補性、潤性為主。這是太陽病發展超過七天以后出現的癥狀,里面牽扯到水液沒有辦法從皮膚代謝出來的問題,而很多皮膚病都有這個特質,所以就會用到麻桂各半湯來這類型的皮膚病。 【應用集錦】 1、皮膚沒事會癢的人,是因為水離開了汗腺但在皮膚之下。微微出汗就好。 2、年幼或年老體制虛弱之人,癥狀不是很嚴重。 3、外感病往來寒熱,如果有惡心就是少陽小柴胡湯;如果沒有惡心,就是桂枝麻黃各半湯。 【比較】 1、顏面潮紅 (1)實證:全部潮紅,如酒醉的有熱狀態,如腦充血可見。表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里證用黃連主劑(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 (2)虛證: A、頰部潮紅微透,虛火上炎,麥門冬、五味子類(麥門冬湯、生脈散)。 B、厥陰之上熱下寒、手足厥冷而顏面上火,戴陽,也是虛證,附子劑(四逆湯)。 (3)瘀血:營養良好之女子,毛細血管如網眼,去瘀血劑(桃核承氣湯)。 2、(1)桂枝麻黃各半湯亦用于感冒纏綿不愈者。 (2)柴胡桂枝湯用于惡寒、發熱、關節痛、頭痛、腹痛等主訴者,與小柴胡湯證相似。 3、麻黃系變證及變方表
【名家論述】 1、桂枝麻黃各半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得到一段時間以后,如瘧狀,就是忽冷忽熱的現象,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發熱,又會怕冷,熱比較多,寒比較少,就是這人的抵抗力比較強,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病人不嘔,且大小便很正常,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言及病在剛開始的時候,所得的是太陽病,如果病進入少陽的時候,病人馬上會產生嘔,病進入陽明的時候,病人會便秘或燥渴。所以如果有嘔。病就是進入少陽了,如果口渴,大便有問題了。就是進入陽明了。所以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就是這個病不在少陽,也不在陽明,病還在太陽。一日二三度發,有的時候一天兩三次發,突然發熱,突然發冷,如果脈微緩者,「脈」慢慢緩下來了,本來脈是浮弱俱緊,現在一息四至,為欲愈也,表示這人快好了。望診上可看眼睛的眼白,某一段開始黃,就是身體要恢復了,黃是脾胃的顏色,胃氣回來了,只有一點點黃,就不用吃藥,讓他慢慢恢復:如果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倶虛、脈跳的很弱,一息二三至,跳得很慢,代表身體的內臟功能消弱了,而且感到身體里面一陣陣冷出來,這是陰和陽都虛,身體虛掉了,這個時候,千萬不可以發汗、或攻下,或用吐的。 面色反有熱色者,就是臉色發紅發赤,這病還沒有解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因為不能得汗出,所以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此條說如果要用汗法的時候,一定要先確定病人有足夠的津液,體力很夠,才能去發汗,病人脈很微弱,代表病人津液都沒了,本身身體很虛,再去發汗,他會更虛弱,面色反有熱色者,還有熱就是感冒還沒完全去掉,代表還需要服藥,為什么不能得小汗出,就是汗己經離開汗腺,但是還沒離開皮膚表面,停在皮膚下方,風吹一吹,皮膚毛孔封到了,就開始癢了。所以洗完澡或平常沒事,風吹皮膚會癢的,其實在癢的時候,發微汗就可以了。張仲景設計「桂枝麻黃各半湯」,此湯發汗的時候,不會把正常的津液發掉,只把皮膚下面的多余水排掉,所以會用到桂枝麻黃各半湯的,一定有發癢的現象,就是表汗沒有發透,光用桂枝湯,力量達不到皮膚,這是就把麻黃拿出來了,所以是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時候我們也用發汗的方式來利尿,就好像用吸管吸水,一旦把上端放開,下端的水就流出來了。發汗的時候都是用熱藥,更熱的藥例如說硫磺,消水腫的力量更強。 麻黃又名「青龍」,麻黃在藥房中,拿出來是一節一節細細的,像牙簽一樣,青色的,麻黃有節枝的,麻黃的節可以止汗,節要拿掉,麻黃的枝可以發汗,所以用于發汗的時候,要去節,像當歸一樣,當歸的身補血,但是當歸的須是破血的。所以懷孕的人吃當歸身是補血,吃當歸須是墮胎。 此方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了麻黃和杏仁兩味藥,桂枝比芍藥多,桂3芍2,增加心臟噴射的力量,因為要發汗,麻黃與芍藥等量。桂枝與芍藥一組,麻黃與杏仁一組,麻黃入肺宣肺,會把肺的氣管打開,不加杏仁肺會干掉會太熱,補充肺的津液。桂枝湯解肌入脾胃,生姜大棗來補充津液,不傷元氣。發微汗解皮膚癢。如:治療腎臟病,必先治心火、再治肺金,腎臟功能才會漸漸恢復,汗為心之液,能否正常流汗來判斷心臟好不好,流汗多虛,不流汗也不好。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