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甘草湯 【原文】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作者】 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經典回顧】 1、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劑量】 1、桂枝如果四錢,甘草就用二錢; 2、桂枝是甘草的兩倍。 【組成】 甘草 桂枝 【時機】 1、心下動悸(心悸)的時候用的,而且動悸的程度比較嚴重。 2、心悸可能是因為發陽發太多了是陽虛,所以陽虛產生的心悸。不是藥方錯了,是病人的心臟功能弱,麻黃湯肺出汗后,心臟無法立刻將水補到肺上來。 3、過度發汗后的失眠。 4、(1)從肚臍上沖到心臟的動悸,桂枝甘草湯。 (2)當動悸在肚臍以下時,茯苓、甘草;肚臍以上動悸,桂枝甘草湯;肚臍后面發出來,苓桂甘棗湯。 【應用集錦】 1、不僅心下悸,心中亦悸。故自冒其心,是以桂枝甘草湯單方大劑而頓服,以圖急救。如果沖逆急迫之狀不劇,反胸腹間動氣跳動而煩者,乃桂苓甘草龍骨牡蠣湯之證。 2、桂枝甘草湯是治悸的基本方。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甘草湯等均可視為之變方,所主也都不離一“悸”證。桂枝甘草湯所主之悸多為一過性,突發性,陣發性,故一般多一次頓服,中病即止。心悸明顯時桂枝用量要加大,桂枝甘草之比為2:1,必要時還可加肉桂,尤其治療低血壓及心悸時。 【比較集錦】 1、桂枝湯去桂枝大棗生姜,名芍藥甘草湯;桂枝湯去芍藥大棗生姜,名桂枝甘草湯。 2、單味甘草為甘草湯,加干姜為甘草干姜湯,加桔梗為桔梗甘草湯,加附子、白術、桂枝為甘草附子湯,加麻黃為甘草麻黃湯,加大黃為大黃甘草湯,加藜蘆為藜蘆甘草湯,加桂枝為桂枝甘草湯,加芍藥為芍藥甘草湯。 3、動悸的位置: (1)肚臍以下:茯苓甘草湯。 (2)肚臍以上:桂枝甘草湯。 (3)肚臍后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4)中膈停水:苓桂術甘湯。 (5)沒有奔豚,就是心動悸的很厲害,會臍下悸或臍上悸,或者心臟跳得很厲害大部分我們從甘草瀉心湯來做加減。 (6)臍下悸,關元穴,附子證,真武湯;心下悸,膻中穴,桂枝證,苓桂術甘湯。 4、悸為病癥,其所發之處有三:心中、心下、臍下,且其候不一。 (1)因水氣而致者,半夏麻黃丸證、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真武湯證是也; (2)因熱而致者,小柴胡湯證; (3)因急迫而致者,小建中湯證、桂枝甘草湯證 (4)由驚而悸、憂而悸、時悸時止者,無須服藥治之(當治其因)。 5、(1)心下悸,發汗多,(麻黃湯)將肺里津液傷到了,水停中脘向上沖,桂枝甘草湯,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2)臍下悸,發汗多,(桂枝湯)將胃里的津液傷到了,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茯苓半斤?大棗十五枚(掰)。 (3)中膈的水,一動就頭暈,不動不暈,苓桂術甘湯,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白術三兩 茯苓四兩 (生甘草)暈得要吐的,加半夏。 6、氣上沖: (1)病在少陰心用桂枝甘草湯,可加龍骨、牡蠣潛陽; (2)沿心上沖的有苓桂術甘湯證; (3)沿腎上沖的有真武湯證。 (4)陽明上沖,用赭石、半夏,旋覆代赭湯; (5)引沖下行,用牛膝、沉香;月經不來而舌尖紅的,用60g牛膝引血下行,也可以用沉香。 【名家論述】 1、桂枝甘草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六九條發汗發太多的,一定是麻黃湯,麻黃湯把胸腔的水都發汗發掉了,并使肚臍下面,下焦的水往上沖,沖上來的力量太大的時候,病人就感覺到心下悸,為什么叉手自冒心?就是很難過想壓下去,所以就是心下悸,按著就比較舒服。 六九條和七十條,這兩條都是發汗以后,但是發汗的力量不一樣,六九條是麻黃湯發汗以后,胸陽沒了,所以感覺到心下悸,七十條是桂枝湯發汗發太多,腸胃的津液沒了,水不夠,肚臍的地方就開始跳,就準備發奔豚了。中醫的心下悸,并不是臨床上看到的心臟在慌,而是「中脘」的 地方在跳動,因為天陽在上面干掉了,把水硬往上吸,所以梗在「中脘」的地方,這時候「桂枝甘草湯」。 諸位要有一個概念,肚臍中間屬脾,肚臍上方屬腎,肚臍以下屬心,肚臍左邊屬肝,肚臍右邊屬肺;舉例來說,如果肚臍上方有動悸,就要從腎臟下手去治療;其它依此類推。 六十九條的情形,會發生在如果吃麻黃湯太過,把肺中的津液傷到,就會產生心下悸;而七十條的情形,會發生在如果吃桂枝湯太過,把腸胃的津液傷到了,就會有臍下悸的現象。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