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經典回顧】 1、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傷寒》 2、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傷寒》 【劑量】 1、(倪)茯苓和桂枝必須等量; 2、(胡)茯苓和桂枝至少要擱三兩。 【組成】 甘草 桂枝 茯苓 姜 【時機】 1、心下悸,氣沖,不渴,小便不利,或有嘔逆; 2、渴而小便不利則是五苓散。 【應用集錦】 1、茯苓甘草湯加上龍骨、牡蠣,可以治伴有心悸的失眠。頑固的失眠證,心下悸很厲害,用其他的藥不行,這個藥每每見效。龍骨、牡蠣都可以分別擱 12 克。 2、茯苓關于神經方面的證候用得相當多; 3、茯苓甘草湯治痰飲目眩,又治咳而遺尿,腹證見心下浮躁,撲通撲通跳動,心慌,有水氣。 4、桂枝甘草湯是治悸的基本方。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甘草湯等均可視為之變方,所主也都不離一“悸”證。桂枝甘草湯所主之悸多為一過性,突發性,陣發性,故一般多一次頓服,中病即止。心悸明顯時桂枝用量要加大,桂枝甘草之比為2:1,必要時還可加肉桂,尤其治療低血壓及心悸時。 5、汗出之后: (1)心下悸: A、渴:津液已亡,少用桂枝,五苓散。 B、不渴:津液未亡,茯苓甘草湯。 (2)沒有心下悸: A、渴:白虎湯。 B、不渴:無他證,是病已瘥,可勿藥矣。 6、渴而小便不利者則為五苓散,不渴而小便不利者歸屬茯苓甘草湯。 【比較】 1、動悸的位置: (1)肚臍以下(臍下悸):茯苓甘草湯。 (2)肚臍以上(心下悸):桂枝甘草湯。 (3)肚臍后方(肚臍后動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4)中膈停水:苓桂術甘湯。 【比較集錦】 1、(1)心悸+水飲(突發嘔吐、暈眩等),小半夏加茯苓湯; (2)血虛之心悸,炙甘草湯; (3)頑固的失眠證,心下悸得厲害,用其他的藥不行,用茯苓甘草湯加龍骨、牡蠣各12 克 每每見效。要是治失眠的話,茯苓起碼要擱 4 兩,還可以加,茯苓關于神經方面的證候用得相當多。 (4)不渴、心下悸,茯苓甘草湯。 2、(1)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 (2)茯苓甘草湯: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 (3)苓桂術甘湯: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白術三兩 (4)茯苓澤瀉湯:茯苓半斤 桂枝二兩甘草二兩 白術三兩 生姜四兩澤瀉四兩 (5)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半升 (6)桂苓甘草龍骨牡蠣湯:茯苓四兩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牡蠣二兩 龍骨二兩 (7)防己茯苓湯:茯苓六兩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 防己三兩 黃芪三兩 3、(1)茯苓甘草湯: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 (2)腎著湯:甘草二兩 白術二兩 干姜四兩 茯苓四兩 4、有表證,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 5、茯苓甘草湯加大棗減生姜,即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也。 6、(1)茯苓甘草湯: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 (2)茯苓澤瀉湯: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術三兩生姜四兩 7、(1)茯苓澤瀉湯:澤瀉四兩 白術三兩 茯苓半斤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生姜四兩 (2)茯苓甘草湯:茯苓二兩?甘草一兩(炙)?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三兩(切) (3)澤瀉湯:澤瀉五兩 白術二兩 8、動悸的位置: (1)肚臍以下(臍下悸):茯苓甘草湯。 (2)肚臍以上(心下悸):桂枝甘草湯。 (3)肚臍后方(肚臍后動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4)中膈停水:苓桂術甘湯。 (5)沒有奔豚,就是心動悸的很厲害,會臍下悸或臍上悸,或者心臟跳得很厲害大部分我們從甘草瀉心湯來做加減。 (6)臍下悸,關元穴,附子證,真武湯;心下悸,膻中穴,桂枝證,苓桂術甘湯。 9、(1)五苓散:口渴,小便不利,水逆 (2)豬苓湯:小便不利,口渴,口舌皮膚干燥,心煩,排尿痛,血癥,夜煩躁,無水逆。 (3)茯苓澤瀉湯:口渴,胃內停水,嘔吐,吐食,有器質性變化。 (4)腎氣丸:口渴,小便不利,臍下不仁。 (5)白虎加人參湯:口渴,脈洪大,不吐。 (6)苓桂術甘湯:眩暈,胃內停水,脈沉緊,不渴不吐。 (7)茯苓甘草湯:胃內停水,手足冷,心動悸,心下悸。 (8)吳茱萸湯:頭痛,胃內停水,手足冷,煩躁甚,嘔吐重,脈沉遲。 【名家論述】 1、茯苓甘草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所以在病人感覺很渴而且脈浮的時候,就要想到「五苓散」,如果渴而且壯熱,午后潮熱,那是白虎湯證,平常看到渴很容易誤解為陽明證;不渴而心下悸,中焦有飲會動悸的,動悸的時候用茯苓,把水利掉,所以用茯苓甘草湯。以「茯苓」治悸,「桂枝」降沖,「桂、苓」化水,「生姜」溫胃,「甘草」緩中;桂枝降逆,這最主要的逆是沖脈,心臟的血往下從子宮出來就是月經,如果心臟的血下行的力量下夠,或心臟需要的血量不夠,土生金,血變成乳汁,血停在上焦就會燥熱,所以懷孕或喂母乳的時候,比較燥熱,所以退奶的時候用桂枝讓沖脈的力量加強往下走,桂枝可以通利沖脈,讓心血往下導到子宮,所以桂枝不僅可以走肌肉,還有這功能。桂枝與茯苓等量來把水利掉,然后借著生姜與炙甘草把津液補回來。 如果我們用汗吐下的方法,本來病人不口渴,用了汗吐下的方法以后口渴了,代表病邪已去,我們給水讓病人少少飲之就好。但是如果津液已經傷到、或是發汗以后,因病人體虛導致還有部分的水還停留在皮膚表面,有脈浮數、汗出、煩渴、小便不利的時候,就想到五苓散。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