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梔子生姜豉湯 【原文】 梔子十四個(擘) 生姜五兩?香豉四合(綿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姜,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經典回顧】 1、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惱,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用法】 1、不要將豆豉煮爛了,所以先煮梔子。 【組成】 姜 梔子 豆豉 【時機】 1、病后調理的藥。病治好了,還有些后遺癥時用。 【比較集錦】 1、(1)梔子甘草豉湯:梔子豉湯癥加呼吸困難,斷斷續續,和短氣不同,短氣為呼吸急促,有力而短;少氣為吃力緊迫之征。故加甘草。 (2)梔子生姜豉湯:由氣逆致嘔,故加以生姜和胃止嘔。 (3)枳實梔子豉湯:若胸中痞滿者,于梔子豉湯中加枳實。 【名家論述】 1、梔子生姜豉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梔子,這藥專門能去上焦的熱,上焦就是講肺、心,梔子去上焦的熱和石膏不同,石膏去的是實熱,梔子去的是虛熱,實熱和虛熱病人都會感覺煩躁,但是虛熱的人舌苔是淡黃,實熱的舌苔黃而且干燥,還有看脈的力量如果是比較無力,重按就不見了,就是虛熱。臨床上看到病人有黃疸的時候,看到的是虛熱,現代說的急性肝炎也可能用到梔子。 豆豉這藥本身也會發汗,但是沒有桂枝麻黃那么強,是介于補藥和發表中間的藥。發汗吐下,會給病人發汗一定是有表證,汗吐下就是水已經去掉了,水去掉的同時,病人身體是很虛弱的,因為津液傷到了,如果半夜津液慢慢回來,胃口開了,吃東西就好了,就不用管他了,有的人沒有辦法恢復,就變成虛煩不得眠,如果嚴重的時候,就會反復顛倒,就是在床上睡不著,翻來覆去,心中很懊儂,就是心中很煩悶,胃里面怪怪的,所以梔子豉湯,這個藥是病后調理的藥。少氣就是四肢沒有力量,手腳的力量不夠、加甘草進去,甘草能健脾胃,能解百毒,除去胃中壞死的食物。若嘔者,加生姜,生姜本來就是除煩止嘔的,為什么不加半夏?因為這劑藥是調理的,半夏是治病的,不需要用半夏那么強的藥,因為胃中沒有停水,發汗吐下后,津液才剛回來,還下是很足,用了半夏又會把津液去掉,所以只用生姜;金匱中治療妊娠、嘔吐不止的干姜人參半夏丸,孕婦吐水不止,就一定要用到生半夏。 臨床上用這梔子豉湯一個禮拜,急性肝炎的指數就退掉了,還有更好的藥在后面,這只是最初期的。虛煩不得眠、心中懊儂、小便黃黃的、吃東西吃不下去、手腳沒有力、惡心、想吐,都是肝炎的癥狀,所以一般身體虛的時候,一發表。發完后才會有這種現象,就用這方,所以這方是病后調理的湯劑。 因為血虛,常常晚上睡不著的時候,灸灸「三毛」,睡不著、虛煩的時候,魂在眼睛上面,「三毛」剛好在肝經脾經交會的地方,因為脾是生血的,肝是藏血的,灸它的時候,血馬上就進入肝,魂就歸肝,自然就睡了。 梔子一般五錢,豆豉也是五錢,不要把豆豉煮爛掉了,所以先煮梔子。 梔子豆豉兩者皆屬苦寒之品,苦可清心除煩,寒可消炎退熱,且「梔子」能降血壓,使腦神經寧靜,「豆豉」能生水液,以滋胃陰,兩者合用,成為清心寧神之良方。虛煩不眠,大多起于熱病之后,余熱未清,正氣未復之時,「梔子豉湯」實有特效。 「梔子豉湯」,為溫病汗吐下后余熱未盡之佳方。凡溫病最容易耗散陰液。陰液既傷, 雖經汗或吐或下后,病邪雖解,殘余之熱毒往往不凈,成為午后潮熱或五心煩熱、失眠、心煩等證;所以這個證是發汗吐下以后才會有的,沒有發汗吐下的話,就看不到這個證。還有一種情形,就是服用發表藥以后,如果吃肉類食物所產生的虛熱,也會出現這種癥狀。 梔子用五錢,甘草用二錢,豆豉用五錢。用在食物中毒,吃壞肚子以后,造成腸胃不適,造成吐,沒有下利,就用梔子甘草豉湯。如果有下利,用葛芩連湯。一般來說上吐下瀉,一定是熱癥,也就是發炎了。 「千金方」本方條曰:「梔子甘草豉湯方」,治食宿飯、陳羹、臭肉、宿菜而發者。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