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講常道,洛書言變化,河圖洛書所用之數同,所顯之象異。 從河圖到洛書,雖然僅僅是一個數字之差,但卻能窺見《周易》更深層次的智慧。 一、由五行推至萬物《易傳》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河圖用十個數,兩個數一對,成五對,代表陰陽之氣交合之后,生成五行之氣的過程,同時河圖對宇宙生成的描述也停止在五行這一個層面。 不同于河圖,洛書隱藏了河圖中的“十”數,將其他九個數按照不同于河圖的順序排列,形成新的九宮模式。 九宮模式一旦形成就突破了五行的限制,洛書在河圖的基礎上對宇宙演化進一步推導,在五行之氣的基礎上,進一步劃分為四正、四隅之氣,共八種氣,這八種氣之間相互推宕,就產生了復雜的宇宙萬物,所以洛書對宇宙生成的描述停止于萬物這一個層面。 如果河圖描述的是從陰陽之氣到五行之氣,那么洛書描述的就是從陰陽之氣到五行之氣,再到萬物生成。 如果河圖描述的是從太極到兩儀,到四象,那么洛書描述的就是從太極到兩儀,到四象,再到八卦。 如果河圖描述的是從一到二,到三,那么洛書描述的就是從一到二,到三,再到四。 老子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河圖止于“二生三”,而洛書止于“三生萬物”。 二、陽不變陰變由河圖變至洛書的過程中,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這個規律就是“陽不變陰變”。 對比河圖洛書我們發現,在由河圖變為洛書的過程中,一、三、五三個數位置都沒有發生變化,而二、四、六、八四個數的位置都發生了改變。 之所以如此變化,是因為背后有一個規則在主導,這個規則就是“陽貴陰賤、陽主陰從”。 一般來說,在事物的變化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的、居于高位的力量是決定性力量,這股力量往往保持恒定的狀態。 但是在陽數中,七和九這兩個數字也發生了變化,似乎違反了“陽不變陰變”的規律,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雖然七、九和一、三、五一樣,都是陽數,但是在五行的生成數中,一、三、五是生數,七、九是成數,生數為陽而成數為陰,所以七、九兩個數依然屬于陰數的范疇,在由河圖變為洛書時依然要改變位置。 三、后天金火互用在由河圖變為洛書的過程中還隱藏著一個大的奧秘,這個奧秘就是“后天金火互用”。 所謂的“后天金火互用”,是說在河圖所描述的先天世界里,四、九兩個數字代表的金在西方,二、七兩個數字代表的火在南方,兩者之間是相克的關系:火克金。 但是《周易》的大規律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之間互相來往才能構成一個整體的循環,所以在先天河圖中金與火之間是互克的關系,那么在后天一定是相生的關系。 但是火克金是天地間永恒的法則,如何實現金火相生呢?這時候就需要借助土,形成火生土,土再生金的循環。 仔細觀察洛書我們發現,洛書中數字九和數字一相對,數字七和數字三相對,相對的數字相加為十,而十又是 后天金火互用的意義非常重大,它使得金、木、水、火四行借助土實現互通,使五行之氣相互流轉,不像河圖中的五行之氣是固定在一個方向上的,所以我們常說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為體,洛書為用,從五行之氣的動靜上也能看到這一點。 四、顯五藏十如果僅從數字的個數變化來看,從河圖到洛書,僅僅少了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就是“十”。這一個小細節中卻蘊含著大智慧,我們稱之為“顯五藏十”。 洛書之所以要“顯五藏十”,是因為洛書講的是萬物的變化,而縱使風云變化,終究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永恒的道體。 道體處于核心位置,所以在河圖中用數字五和十表示。但洛書講變化,道體只能有一個,只能用一個數字來代替,五、十必須舍棄一個,究竟是舍棄五還是舍棄十呢?由于十等于兩個五,所以五比十更加根本,因此就用五代表道體。 洛書中的五既然代表道體,那道體在不同的環境中就有不同的稱呼,比如“皇極”、“中極”,甚至《周易》復卦中提到的“天地之心”,都屬于道體的范疇,都能用洛書中的五來表示,正因為如此,洛書才能描述萬物,而不局限于一物。 《易傳》云:“顯諸仁,藏諸用”,這句話也是從洛書“顯五藏十”的規律中推導出來的。這里的“仁”指的是仁德,這里的“用”指的是“智謀”。 顯仁藏智是人生的一智慧,曾國藩有一句名言,“謀不可與眾,利不可獨享”,在利用智謀計劃未來的時候不能讓多數人知道,否則計謀就會被泄露,而計謀成功之后,所獲得的利益要盡可能分給更多的人,以顯示仁德。 五、總論:從河圖到洛書的拔高從河圖到洛書,所描繪的世界在變得更復雜,所闡釋的人生智慧也變得更深邃。所以雖然減少了一個數字,但所蘊含的智慧卻上了一個層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