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升麻湯 【原文】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 萎蕤十八銖(一作菖蒲)?芍藥六銖?天門冬六銖()?桂枝六銖(去皮)?茯苓六銖?甘草六銖(炙)?石膏六銖(碎,綿裹)?白朮六銖?干姜六銖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 【經典回顧】 1、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傷寒) 【組成】 菖蒲 天門冬 甘草 白術 升麻 桂枝 茯苓 石膏 姜 當歸 麻黃 芍藥 知母 黃芩 玉竹/萎蕤 【時機】 1、上熱下寒; 2、為表證無汗,兼咽喉潰爛而腸中虛寒下利者; 3、病人嘴巴吐血,肝血往上,舌苔有熱,又下利清谷,脈又很弱。又寒又熱,就是麻黃升麻湯的使用時機。 【方解】 1、升麻是向上的,升麻性向上,有升提的作用,所以如果病人有墜癥,比如脫肛、疝氣,腹膜如果破了,小腸墜出來了等,要用升麻; 2、白術是利三焦油網; 3、葳蕤又叫玉竹,專門治咽喉不利、喉嚨痛、喉嚨腫脹。葳蕤止血把熱往下降,通利喉嚨; 4、麥門冬和麻子仁是相表里,麥門冬和天門冬都是潤肺的,因為肝的血逆流上來的時候,血帶來了很大的熱度,就是炎,上焦會熱起來了,舌苔會黃,這時候會吐血,靠天門冬潤肺; 5、因為下焦太寒了,所以有干姜; 6、因為上焦太熱了,所以用石膏。 【應用】 1、這是對肝病吐血的方劑,寒熱并用;胃癌吐血用黃土湯。 【說明】 1、懷疑不是經方原方,仲景不會用這么多藥。 【比較集錦】 1、上熱下寒: (1)附子瀉心湯:上面熱腎陽不足(口腔潰瘍足寒等); (2)黃連湯:胸膈熱大腸寒,上吐下瀉的霍亂、腹痛; (3)半夏瀉心湯:胃有熱大腸寒,腹痛比黃連湯輕; (4)白通湯:上面熱,下面的腸胃沒有蠕動,東西壞死,造成不斷的下利,上下不通; (5)麻黃升麻湯:厥陰病,無汗,上熱喉嚨痛、咽喉潰爛,又腸中虛寒下利; (6)引火湯:上屬雷火之熱,比如口腔潰瘍、唇周潰瘍、舌頭潰瘍、目赤、嚴重鼻衄、頭面轟熱、嚴重頭暈、高血壓等;下寒為腎的虛寒,比如腳特別冷、膝蓋冷痛等。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