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夜夜漳河月 提起銅雀臺,自然就會想到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當然,東風還是眷顧了周瑜,曹操的戰略意圖也沒能得以實現,但這并不影響銅雀臺的管弦歌舞,并不影響銅雀臺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 當時的銅雀臺一定是風光無限。從前人的詩句中可以窺知一斑。曹植曾贊曰,“見天府之廣開兮,觀圣德之新營。建高殿之嗟峨兮,浮雙閥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曹丕贊之曰,“飛間崛其特起,層樓儼以承天”。可惜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已經見不到當日的巍峨壯觀,當時的鄴城三臺而今只留下了金虎臺,銅雀臺和冰井臺已經煙消云散了。但人們還習慣與把它叫作銅雀臺。 來到漳河邊,河水已經改道,只留下一片灘涂,見不到昔日碧波瀲滟的景觀。銅雀臺前的廣場上矗立著一尊曹操塑像,雖然是后來作的,但依然能看到威武的形象,似乎還能聽到他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登上幾十級臺階,就到了銅雀臺,除了復建時挖出的一些盆盆罐罐文物外,就是墻上掛著的一些歷史介紹。很難想象,就在這個臺上,曾經閃耀著建安文學的光輝,一大批文學家,,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劉楨、陳琳、徐干、蔡文姬、邯鄲淳等等,就在這里臨風把酒,賞月吟詩,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建安文學。很難想象,也就是在這里,曹操讓曾經伴隨他的歌妓們每逢初一、十五面向他的陵墓為他歌舞。引出文人們爭相歌吟的《銅雀妓》。 在讀了何遜的《銅雀妓》后,我曾寫過一首七律:《讀何遜《銅雀妓》感》: 英雄過眼亦留情,滄海猶存橫槊聲。 酒對人生吟老驥,鶴騎云路入仙程。 管弦歌舞為誰起,名利輸贏隨夢行。 不耐秋風紅翠落,空余銅雀向西塋。 在陳列館里,還介紹了不少文人墨客的詩,其中有王安石的一首詩: 吹進西陵歌舞塵,當時屋瓦始稱珍。 甄陶往往成今手,尚托虛名動世人。 正像人們找不到征南戰北的曹操陵墓一樣,銅雀臺也抵不住漳河洶涌之浪,消失于滾滾東逝水。人們只能在殘磚片瓦中去追溯當年的陳跡,去想象當年的風采,去歌吟而今的感嘆。正是: 浩蕩天風拂舊塵,殘垣收盡史留珍。 高臺夜夜漳河月,花影依稀歌舞人。 悠雲2021/04/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