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年,一位考古人員在河北臨漳郊外,無意中挖到一尊螭首,屬于古代大型建筑上的構件,可附近都是田,并無建筑,怎么突然冒出一尊螭首來?更奇怪的是,這尊來歷不明的青石螭首,前半部分雕工精美,后半部分卻粗糙無比,難不成這是一件未完工的半成品? 一番仔細研究后,考古人員發現這尊螭首的眼球外側和牙齦處,隱約可看到一些殘存的紅色,由此可見,它的表面曾經涂有彩繪,由于年代久遠,如今幾乎已經脫落殆盡,再結合螭首呈現的角度和結構,考古人員判斷,這尊螭首應該是一件已完工的作品,后半部分之所以做工粗糙,是因為它被掩埋于建筑物內部,因此沒有精雕細琢的必要。 為了探究這尊螭首的來歷,考古隊在其發現地進行了發掘,但奇怪的是,他們并未找到更多的類似物件,事情變得愈發撲朔迷離起來,這尊螭首為何孤零零地出現在這里? 正當大伙一籌莫展之際,一個消息傳了過來——在流經臨漳縣的漳河河道中,有人發現了一些古建筑遺跡。隨即,考古隊沿著這條線索展開了發掘,很快,在南城墻的下面,他們發現了一座潛伏城門,門寬3米多,高近4米,由青磚砌成,券頂基本保存完好,城門的入口處有一個北高南低的斜坡通道,整條通道長約40米,從地下穿過了南城墻,出口門道設有門檻、石排水暗溝,城門外連接著一條東西向的戰壕,從磚石的大小、形狀以及所處地層年代判斷,這應該是曹魏至十六國時期修筑的。 也就是說,在這片土地下,存在著一座大型的古代城池!隨即,考古隊擴大了發掘范圍,不久后,一座巨大的城池遺址逐漸展現在眾人面前,通過出土文物、地層年代、城池的規模和位置,考古人員推斷,這就是那座歷史上赫赫有名、卻遺憾消失的古鄴城! 鄴城始建于春秋時期,主持修建者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齊桓公在此修筑城池,到了戰國時,鄴城已從一座駐兵的城堡變成了魏國的陪都。東漢末年,鄴城迎來了最為輝煌的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后,以鄴城為都,在此營建宮殿、筑造高臺,著名的銅雀臺就是其中之一。而此前發現的那件石螭首,位于鄴城的西北方,與史料描述的銅雀臺位置相符,它會不會恰好與銅雀臺有關? 于是,考古人員繼續對螭首的發現地進行發掘,終于,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了——在那里,他們果真找到了一處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緊接著南面和北面,相繼發現了另外兩座土堆,結合史料以及實地勘探,考古人員最終確認,這三個看似不起眼的土堆,正是銅雀臺、金鳳臺和冰井臺3座高臺的遺跡!當年,曹操就是在這里大宴群臣、登臺作賦,慷慨陳述自己匡復天下的雄心與壯志,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也是在這里唱響,爾后傳遍天下。 那么,曹操為何要在這里修建高臺呢?整座鄴城的布局,十分規整對稱,主要建筑沿南北中軸線分布,宮城、郭城回字形相套,街區布置宛若棋盤,如此講究對稱的都城,卻在西北角修筑了三座高臺,顯得十分突兀。個中緣由,研究人員認為,應該結合鄴城的地理環境來考慮:從位置上看,鄴城南臨漳河,西臨太行山,而在魏晉時期,太行山西側活躍著多個游牧部族,鄴城恰好處于西部游牧區與東部農耕區的交界帶。 曹操將三座高臺建在鄴城西北角,為的就是能隨時監察西北方游牧民族的動向,同時,每座高臺上有房屋上百間,里面可以儲備大量的兵器、糧草和軍隊,與周邊牢固的城墻結合在一起,就能構成一道軍事要塞。以當時的情況而言,漳河平原以及處于其中的鄴城,就是守住中原的一道重要防線,所以,即使隨時都要面臨漳河水患以及游牧部族的侵擾,曹操也依然堅持在鄴城建都。 不過,當隋文帝結束數百年亂局、一統天下后,鄴城的戰略意義就消失了。甚至于,為了防止敵人利用鄴城堅固的城防對自己造成威脅,隋文帝還下令燒毀了鄴城,此后不久,漳河水漲,鄴城就徹底被掩埋在了河水的泥沙之下,蹤跡難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