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續命湯 【原文】 麻黃1兩,防己1兩,人參1兩,黃芩1兩,桂心1兩,甘草1兩,芍藥1兩,川芎1兩,杏仁1兩,附子1枚,防風1兩半,生姜5兩。 【倪海廈劑量】 麻黃3錢,桂枝5錢,杏仁3錢,炙甘草3錢,當歸3錢,川芎3錢,石膏5錢,干姜2錢,人參3錢。 【出自】《古今錄驗》 【主治】 正氣內虛,風邪外襲。中風卒起,不省人事,神氣潰亂,半身不遂,筋急拘攣,口眼喎斜,語言謇澀,牙關緊閉,厥冷;或頑痹不仁,風濕腰痛。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反張,失音,厥冷。八風五痹,痿厥。產后中風。風濕腰痛;痰火并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 【劑量】 1、麻黃用三錢,杏仁用三錢,桂枝五錢、炙甘草三錢,這就是麻黃湯;病人血虛,用當歸,川芎補血。病人中風以后都有熱癥,一般來說(石膏)五錢,可以用到八錢、一兩,干姜用兩錢、三錢;人參三錢。 2、麻黃和杏仁等量,這樣永遠都不會有事。 【組成】 人參 甘草 川芎 防風 桂枝 大棗 姜 麻黃 芍藥 黃芩 防己 附子 杏仁 【時機】 1、小續命湯是標準的經方,專門用在嘴巴不能講話,那個“OOO”講話,你看那中風,一去你看,不能講話,心里面,小續命湯就已經出來了。之所以叫續命湯,因為前面呢這是麻黃湯,麻黃湯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還魂湯”,從陰間回到陽間來。 2、小續命湯吃下去以后,病人會發微汗。遇到口不能言的時候,我們小續命湯開下去,同時配合針灸,那效果都就很好。中風的病人不要耽誤時間,越早治,效果是越好。90%都是小續命湯。 【方解】 1、病人本來就氣血兩虛了,用麻黃桂枝不會更虛,因為它有當歸、川芎、人參,在補虛,補血的藥里面,補氣虛的藥在里面。 2、石膏干姜是因為有虛熱在里面。 3、中風比較淺的我們用黃芩,比較重的時候我們用石膏。 4、干姜溫中強脾胃,讓腸胃功能恢復。 【加減】 1、恍惚者,加茯神、遠志;如骨節煩疼,本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 【說明】 1、《千金方衍義》:小續命湯雖本古方,而麻黃、桂枝兩方皆在其中。以其本虛,必加人參駕馭麻、桂,發越在表之邪,又需附子直入少陰,搜逐在里之邪,不使外內交攻,正氣立斷,續命之名,信乎不虛。其余川芎、黃芩、防風、防己,不過為麻黃之使,以祛標熱耳。方治卒中風欲死,病死于暴,故用麻黃必兼杏仁開發肺氣之逆滿,殊不可缺。 2、《醫方考》:麻黃、杏仁,麻黃湯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證之傷寒;桂枝、芍藥,桂枝湯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證之中風。中風而有頭疼、身熱、脊強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參、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補氣;芍藥、川芎,四物湯之二也,《局方》用之以養血。中風而有氣虛、血虛者,皆在所必用也。風淫未疾,故佐以防風;濕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陰淫寒疾,故佐以附子;陽淫熱疾,故佐以黃芩。蓋病不單來,雜揉而至,故其用藥,亦兼該也。 3、《成方便讀》:方中用麻黃、桂枝、防風、防己大隊入太陽之經祛風逐濕者,以開其表;邪壅于外,則里氣不宣,里既不宣,則郁而為熱,故以杏仁利之,黃芩清之;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以人參、甘草,益氣而調中;白芍、川芎,護營而和血;用附子者,既可助補藥之力,又能濟麻黃以行表也;姜、棗為引者,亦假之以和營衛耳。 【應用集錦】 1、雷諾氏癥為腎陽不足,風寒著絡,致氣血凝滯,不通則痛,營衛失和,脈絡壅閉,故呈蒼白、麻木。雷諾氏癥屬于中醫學中的“痹痛”范疇,可用小續命湯治之。 2、小續命湯治療的風痱、急性脊髓炎、氯化鋇中毒之、多發性神經炎以及多發性神經炎,療效亦佳。 3、風痱之為病,以突然癱瘓為特征(偏癱或截癱),身無痛,多無意識障礙(或僅有輕微意識障礙)。與“腦血管意外”、癔病、風濕、類風濕等疾病引起的癱瘓,是迥然不同的。小續命湯。 4、過去有個時期市售食鹽為粗制雪花鹽,含氯化鋇較重,不少人長期食用后,往往突然四肢癱瘓,世人不解其故。小續命湯,效如桴鼓,活人甚多。 5、(1)中風先針健側,再針患側,患側皆需深針引氣。 (2)中風是因為氣血兩虛,預防中風:黃芪,獨活,防風,黨參,當歸,川芎 (3)面部中風:桂枝加葛根湯,如有頭痛,加川芎 (4)90%中風是寒癥,10%是熱。寒則縮、熱則縱。熱用風引湯 (5)中風病人怕冷惡寒、心煩、手足拘急,病人可以識人講話,用千金三黃湯:麻黃、黃芪、黃芩、細辛、獨活 (6)中風不能講話,小續命湯:麻黃3錢,桂枝5錢,杏仁3錢,炙甘草3錢,當歸3錢,川芎3錢,石膏5錢,干姜2錢,人參3錢 (7)腦溢血、腦部出血,視力有問題、或者有手指不能動:補陽還五湯,黃芪5錢,當歸3錢,白芍3錢,川芎2錢,桃仁2錢,紅花2錢,地龍2錢 6、半身不遂是腦血管意外的后遺癥,多發于中年以上患者,與動脈硬化有關。腦血管意外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前者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腦血管意外臨床上常表現為突然的意識障礙和肢體癱瘓。半身不遂也有寒熱之分。 (1)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多因久病體虛,風邪得以乘之,阻礙經氣,形成癱瘓。由于是因虛所致,故用侯氏黑散填竅以息風,竅得填則新風不能入、舊風不能容,其癥可愈。其服用方法,按散劑服法用之。 (2)若癥見血壓髙、脈數者,可用風引湯。此方與侯氏黑散是治半身不遂的一熱一寒之方,臨證時兩方可辨證應用。 (3)中風有中絡、中經、中腑、中臟之不同,病初兼有表證說明風邪表淺,還未入臟腑,故可用古今錄驗續命湯以解風邪、通經絡、調榮衛,使風邪從內達外。風邪去,其癥可解。 7、百曰咳,“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頓嗆咳責之于肺與肝,今肺之毛竅受寒,致肝之血脈凝澀,其血不能淡滲于皮毛,絡脈之間,氣不煦而血不濡,則患頓嗆咳,用古今錄驗續命湯調榮血、解風寒。風寒解,榮血調,其咳自愈。 8、妊娠期外感咳嗽仍因妊娠,血液榮養下部,致外不能淡滲皮毛,故可用古今錄驗續命湯,更不犯妊娠禁忌之藥品。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