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
(一)調和陰陽 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而運用灸法的補瀉作用,瀉其有余,補其不足,以達調和陰陽之效。 (三)行氣活血
消淤散結,氣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氣溫則血滑。灸法為溫熱刺激,可使氣血協調,營衛和暢,血脈和利而收行氣活血,消瘀散結之功。 (二)溫通經脈,驅散寒邪 (素問 調經論) 說,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可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因此,灸法具有良好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 (四)溫陽補虛,補中益氣 (靈樞 官能篇)說,上氣不足,推而楊之。灸法對氣血運行能起”推而上之“的引導作用。如灸百會穴既有補中益氣,又有升陽舉陷之功。 
(5)回陽救逆 (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純陽之物,能回垂絕之陽。(傷寒論)有,下肢手足發涼,無脈者,灸之,少陰病吐利,手足發涼,脈不至者,灸少陰7壯,等條文均為熱性病過程中陽氣虛脫的危重證候用灸法治療的論述,可見灸法治療疾病有回陽復脈之功。臨床上對陰寒內盛,陽氣衰微的證候,用艾灸調理,能達到回陽救逆之功。 人以陽氣為本,陽氣足則身體健康,陽氣虛則易患疾病,灸能溫陽,無病自灸,如常灸足三里,關元,大椎等穴,能激發人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起到治病保健,延緩衰老,延年益壽之功。 
夏天非常適合做熱灸。中醫中歷來有冬病夏治的說法。夏天身體屬于發散狀態,氣血循環也較快。體內的濕氣寒氣更容易排出體外。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三伏天做艾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是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冬病”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老年畏寒癥以及屬于中醫脾胃虛寒類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