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病因病機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分享治脂肪瘤的方子。 我要說明啊,這方子不是萬能的。適合啥樣人,我在接下來的文章里會給你講清楚。 其次,這方子不是我琢磨的。我是中醫界的小學生,沒有那么好的見地。我這是通過學習和閱讀,從前賢那里“偷藝”而來的。 從誰那里學的呢?是我國遼寧鐵嶺開原一帶的中醫前輩,洪作范老師。洪老師是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之一,在中醫界是很有名望的前輩。只不過,現在的人知道他的不多了。 有這么一回啊,洪老接診一個人,是一個尼姑。 她什么毛病呢?就是兩側上肢有很多黃豆大小的結節。這些疙瘩不紅不腫、不痛不癢,也不發硬。不過,這些小疙瘩的數量卻在不斷增多,體積也似乎變大。于是,她求洪師診治。 洪師仔細觀察,發現患者舌質胖淡,舌苔薄黃而膩,脈象沉弦而滑。坐在對面,表現得十分疲倦,連說話都悄聲悄語,沒有力氣。 后來,洪師仔細詢問,得知患者早年因為家庭感情等因由,終日抑郁寡歡,后來就出家為尼,試圖找到心靈的歸宿。不過,即便是這樣,她也是容易在夜深人靜之時,感懷往昔、莫名苦悶。而且,就其性格而言,似乎從小就孤僻,喜靜寡言。 另外,自從雙臂發病以來,此患常常感覺兩條胳膊酸沉乏力,四肢倦怠,胸脘郁悶。 洪師了解到這些以后,很快就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柴胡20克,陳皮20克,半夏15克,茯苓25克,青皮20克,梔子15克,白芥子15克,橘絡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 結果如何?患者用到第六劑,左側上肢的疙瘩開始減小。尤其是一些體積不大的疙瘩,已經不見了。用到第十劑,右側上肢的疙瘩也開始減小、柔軟。等用到第十六劑的時候,患者雙臂的疙瘩已經完全消失了。與此同時,患者的心境大為改善。 這個小醫案,就記載在《北方醫話》的第316頁上。《北方醫話》是中國五部醫話當中的一部,里面有很多中醫前輩的經驗之談。這部書,我讀了不下三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收獲。我建議你也來讀一讀。 我講講這里的道理吧。 從我之前的描述中,你能感受到,此人長期以來情緒抑郁寡歡、莫名愁苦。這就會導致她出現肝郁的問題。肝主情志。情志不遂,就會令肝氣郁滯。這沒什么好說的。 肝郁,則氣滯不行。氣不行,則津液不化。津液不化,則聚生痰濁。同時,肝郁克脾土,令脾運化不及。運化失常,也會讓津液聚而成痰。患者舌質淡胖,苔膩脈滑,這都是痰濕內積之象。 至于說胸脘郁悶,則源于氣滯不暢。上臂酸沉四肢乏力,則源于中焦不運,氣血匱乏,不能濡養四肢。 由此可知,患者的問題,主要在于肝郁脾虛,痰濕蘊積。這一點毫無疑問。 痰濁這個東西,可以發作于全身各處。就這個患者而言,顯然是聚于雙臂皮下,形成了中醫所謂的“痰核”。痰核,就是今人所謂的脂肪瘤。 應該說,中醫提到痰核,提到脂肪瘤,往往第一個就想到痰濁流聚而成。這個是中醫臨床的常規思路。由于這種疙瘩的本質,是痰,故而它往往不紅不腫、不痛不硬。 這個時候怎么辦?自然要想辦法化痰,同時要疏解患者的肝氣,務必讓她的氣機調暢起來。 怎么實現這些目的?我們看看洪作范老先生用的配伍—— 這個配伍,我們能看出來,它其實是古方二陳湯的化裁。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這是二陳湯。它是中醫治痰之總劑。半夏燥濕化痰,陳皮行氣除濕,茯苓健脾利濕,甘草和中而調和諸藥。 這個配伍,是化痰的底子。在這個基礎上,用柴胡、青皮進一步疏理肝氣,用梔子清熱,以防肝郁痰阻而化熱(患者苔黃膩,可見已有熱象)。再用白芥子、橘絡豁痰散結,全方可謂標本兼治。 所以說,這是當代老一輩中醫臨床家,用二陳湯加減來治療痰核、脂肪瘤的方子。我覺得這是很有代表意義的。 說起來,生活中,我們有很多人身上出現過脂肪瘤。有些人很苦惱,有些人覺得無所謂。我這篇文說,給你展示了中醫在應對此病時的一般思路。我希望你能從中有所體悟。 我個人的體會是,容易得這個病的人,要么是性格較為沉郁安靜內向之人,要么是素來體胖之人。前者,容易肝郁氣滯而生痰。后者,則多為脾虛運化失常而生痰。這也從側面證明了,肝郁、脾虛、痰濕內積,作為痰核一病基本病因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上頭洪師的這點經驗,我解讀出來,就供您借鑒、參考吧。對此感興趣的朋友,請你在中醫師的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不要盲目嘗試。辨證要點,我再說一遍,就是脈象沉弦而滑,舌苔黃而膩,舌體較為胖大,痰核不紅不腫、不硬不疼也不癢,平素情緒抑郁寡歡、食欲不振、偶爾自覺胸悶不暢,四肢倦怠乏力。這些都是不難辨證的。 好了,關于這個,我就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我,學藝不精,但唯獨喜歡向前人學習。這篇文字,也算是我的一點學習筆記吧。我斗膽拿出來,和你分享。 全文完。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