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丨煊蕙 文章首發丨推么推 《如父如子》講述的是發生在兩個家庭中,俗套又溫情的故事。 野野宮一家,丈夫良多事業有成,妻子綠溫柔賢惠,即將上小學的兒子慶多,善良懂事。一家人生活富足,是典型的精英階層代表。 端木一家,丈夫雄大經營一間不起眼的電器店,妻子尤加利偶爾去打零工,家里有3個孩子和1個老人需要撫養,兒子琉晴跟慶多同一天生日。 一天,一通來自醫院的電話打破了各自平靜的生活:6年前,由于醫院護士的失誤,兩個家庭抱錯了孩子,院方建議盡快換回孩子。由此,兩個家庭提議,讓兩個孩子每周交換留宿,以便慢慢適應對方家庭。 一邊是朝夕相處的養育之情,一邊是世俗意義的血脈親情,他們會做出怎樣選擇? 作者是枝裕和,用細膩的筆觸將平淡生活中的心酸和無奈娓娓道來。 “果真是這樣啊” 主人公良多自律上進,工作出色,他制定嚴格家規,精心為兒子慶多規劃一切,希望他將來也能出人頭地: 慶多每天得學鋼琴、不能吃垃圾食品、不能喝飲料;為進入知名小學,慶多必須參加升學培訓班;就算考試結束,慶多也要練琴和學習…… 盡管慶多很聽話,但良多仍有不滿,在良多看來:慶多的乖巧懂事過于溫吞、不夠強勢,他覺得這種性格將來會很吃虧;就算每天練琴,慶多的琴藝也不出眾,而良多在這般大時,已能和父親一同彈出流暢的鋼琴曲; 所以,確認慶多不是自己親生孩子時,良多下意識對妻子說:“果真是這樣啊”,就好像對孩子的一切不滿意,終于在血緣問題上找到了答案。 第一次見到親生兒子琉晴時,良多心想,不愧有血緣關系,琉晴活潑開朗有沖勁像極了自己小時候。可是,當看到琉晴喝飲料喜歡把吸管咬得稀爛時,良多覺得,“是因為琉晴在那個家庭缺少家教的原因”。 讓良多沒想到的是,引以為榮的血緣優勢也給了他一記響亮耳光:琉晴面對良多制定的家規,不僅沒有像慶多一樣順從遵守,反而更加叛逆。 是枝裕和寫到:不好的地方,是教養的錯,好的地方,卻歸功于血緣。 現實中,不乏這樣的家長:對家庭有付出但多是金錢的付出;對孩子有期待但也缺少陪伴。當孩子無法達到他們的標準時,他們便會指責伴侶和孩子,卻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想要孩子變得優秀,不能單純指望“優良基因”,父親愿意傾注精力,去陪伴去教養才更為重要,否則,父子關系剩下的也只是冰冷的規則。 “血緣才是最重要” 良多的童年并不幸福。他小時候父母離婚,父親帶著他和哥哥,與繼母信子一同生活。 父親沉迷賭博,多虧信子悉心照顧兄弟倆才健康成長。常年相處中,哥哥與繼母關系融洽,良多卻因為憎恨父親對信子冷漠生疏。 良多成家后,也從未帶孩子回家看望過父親,就連抱錯孩子這么大的事,父親也是從良多哥哥口中知道的。 父親對良多說,“趕緊把孩子換回來,血緣才是最重要的。” 良多看不起自己的父親,但在這一刻又對父親的話深信不疑,直到他去見了導致他們抱錯孩子的護士。他和護士起沖突時,護士的繼子小輝,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沖了出來,良多呵護他趕緊走開,小輝卻說,“怎么沒關系,她是我的媽媽!” 這句話一下子擊中良多內心,他羞愧不已: 既然血緣如此重要,信子又何以這么多年來對他們兄弟倆傾心付出? 既然血緣如此重要,他又為何如此迫切地想要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 良多和父親一樣執著血脈,不愿承認毫無血緣關系的人對他們的付出,這一點,他遠遠不如少年小輝。 正如信子曾說,“就算沒有血緣關系也沒關系。一起生活,就會處出感情來,也會越來越相似。我就是這樣想著,才把你們兩個撫養大的啊!” 誠然,血緣很重要,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愛和陪伴,就算是血脈相承的親人,也可能會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吧。 “為人父,是你不可替代的工作” 與良多的精英形象不同,另一個家庭的父親雄大,舉止粗放。兩個家庭的第一次見面,雄大就想著如何向醫院索要賠償,吃東西時也不忘討要發票以便和醫院報銷。 就是這么一個市井小民,在良多充滿優越感地感慨“有些工作非我不可,所以不需要在孩子身上花太多時間”時,雄大卻說: “對孩子就是需要花時間,因為,為人父是你不可替代的工作。” 雄大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經常和孩子們一起玩耍、一起泡澡,耐心地幫孩子們修玩具,就算物質貧瘠,他對孩子的愛護和陪伴卻從未缺席。 書中寫到,外表大大咧咧的雄大,內心深處有一種信念,表面看著像棉花糖,內里卻堅韌剛強,但又絕不是固執己見,而是用寬廣、博大的胸襟包容著一切。 因此,當良多向雄大提出,想用錢來換取兩個孩子的撫養權時,平日里唯唯諾諾的雄大當場大發脾氣,他對良多說,“孩子是這個世上用錢也無法買到的。” 也許,從社會層面來說,雄大不是成功人士,但是對于孩子而言,雄大是一個好父親。 正如有人說過,一個好父親與孩子的關系——不是父親對孩子單向的物質供養,也不是父親以愛之名的強制,而是需要爸爸與小孩共同去經營的一種雙向度的關系。 良多說,“我的爸爸,不是那種會陪我放風箏的爸爸”,雄大回答道,“你不需要像你父親一樣,你不需要再制造一個一樣的家庭。” 良多討厭自己的父親,但也在不經意間活成了父親的翻版。 父親與良多的相處,就像大部分傳統親子關系一樣,總是帶著強權式教育;當良多成為父親,與自己的孩子相處時,也是同樣的嚴肅拘謹。 美國心理治療師莎提亞曾說過,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誠然,原生家庭無法選擇,但成為怎樣的父母卻是自己可以選擇的。 每一位父親都由少年成長而來,初為人父時沒有經驗可以參考,只能依照自己父親的樣子,摸索著如何當好一名父親。 這個過程,難免有不足、磕絆,但只有愿意付出時間,不斷試錯、不斷修正,才有可能成長為真正的父親。 故事的最后,當良多發現相機里存有很多張自己的照片時,這個冷漠的男人流下了眼淚:這些照片都是慶多從不同視角拍攝的,這也是不善言辭的慶多表達對父親愛意的一種方式。 他找到慶多,第一次向孩子示弱,他說,我可能做得不夠好,但我也是你的爸爸啊。最終,慶多原諒了父親,并且接受了父親遲來的擁抱。 從最開始對孩子的諸多不滿,到后來正視孩子的情感,并且不再執著血緣的聯結,這是良多與自己和解的過程,也是成為一個真正父親的過程。 為人子、為人父,都是人生第一次。難免會犯錯,也終究會成長。 所以啊,請給彼此一點時間:讓父親在這門必修課中不斷學習,成長為孩子的榜樣;讓父與子在時光的容器里相互塑造影響,打磨出彼此最好的模樣。 作者簡介:煊蕙,在閱讀中成長,在寫作中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