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民以食為天,食以養為先”,“病從口入”,“三分治,七分養”。 而養生講究“天人合一”。胃腸道是人體與自然界溝通最密切、最廣泛、最深刻的器官。自然界中大量而豐富的物質,以食物的形式由消化道——腸道進入人體,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轉化成人體需要的營養,滋養身體、維護健康。這一切都說明只要抓住腸道這個核心,就掌握了健康的根本。 科學家講,天下沒有一片同樣的樹葉,也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而這個差異的原因,除了人類基因組中0.5%的堿基差異之外,有一個決定你身體獨特性的、龐大而活躍的群體——那就是寄生在你腸道里的100萬億個細菌。這些細菌的數量是你身體細胞的10倍。 細菌的基因種類是人體的143萬倍(微生物有330萬個基因,人只有2.3萬個),也就是說人的基因只有微生物組基因的0.7%。 人體內雖然只存在著數千種基本的酶反應,卻存在著數萬種新陳代謝。而我們的新陳代謝與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密切相關。這最終說明,沒有微生物,我們根本就不可能成為我們自己。 《自然》雜志上寫到,有超過1000種細菌生活在人體內,每個人身上大概駐扎著150種,99%的細菌駐扎在消化道。 每個人的細菌種群特征不同,而且不同的細菌生活在人體不同的部位,也就是各部位菌群種類和密度各不相同。從口腔到肛門,越往下越稠密,且胃的賁門和幽門、小腸上部和小腸下部種類不同。 如幽門螺桿菌,它在幽門部位可促進腸蠕動、完成胃液和腸液酸堿度的過度,可它如果跑到胃的上部,甚至吹氣都把它吹出來了(碳十三、碳十四檢測吹氣試驗),那就容易破壞胃壁,引起口臭、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 大腸桿菌在大腸里和人相處安然無恙(大便中一半的份量為細菌),但如果污染了食物,再讓人吃進去,也就是從大腸異位到了胃和小腸,那就會發生急、慢性胃腸炎。腸道菌群如此精確的布局,也決定了它對人體各部位機能的精確操控。 大量研究證明,腸道微生物分為益生菌(對人體有益的細菌)、致病菌、和條件致病菌(中間菌)。它們之間相互協同、相互制約,共同維護著腸道以及腸道以外的人體的各部機能的穩定。 如人體的營養和能量代謝、內分泌平衡、免疫系統的健康,神經與精神的良好狀態和衰老程度等。當人體益生菌數量和種類減少時,致病菌就會泛濫作妖。中間菌是墻頭草,東風大,隨東風;西風大,助西風。 腸道微生態由細菌、真菌、病毒等組成。最早從母體的產道和乳汁中得來,后經過環境接觸、飲食結構等發生各種演變。這也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種飲食習慣造就一類病的根本原因。 所以保持正義之師———益生菌的強大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 那益生菌的有什么作用呢?1.幫助食物消化、吸收 2.分解膳食纖維為短鏈脂肪酸,為益生菌提供飼料(益生元) 3.制造多種維生素 4.維持腸壁完整性 5.直接和間接提升免疫力,減少炎癥 6.改善人的情緒、壓力和認知 7.調節膽固醇代謝 有大量研究證明,現代影響人們健康的絕大多數慢性病都與腸道菌群失調有著密切關系:1.痛風:痛風患者腸道中的條件致病菌明顯增加,許多有益菌減少。 2.糖尿病:一、二型糖尿病發病均與腸道菌群失調造成的免疫力異常、炎癥、胰島素抵抗有關系。 3.肥胖:科學家發現26種菌的改變與肥胖發病有關系。 4.心腦血管病: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冠心病、心梗、腦卒中與腸道致病菌觸發的血管內皮炎癥有關系。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橋本氏甲狀腺炎等。 6.癌癥:腸道內及腸道外惡性腫瘤 7.老年癡呆癥:阿爾茲海默病 8.衰老、退行性改變。 腸道細菌以多種重要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馬里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的26種細菌在肥胖或有代謝綜合癥征兆的人群中都非常常見,但是在健康人群中要少得多。 不合理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會導致菌群失衡,菌群失調會有利于寄生蟲、病毒、致病菌、酵母或真菌的過度生長,它們又可以主導人們對食物的選擇。致病菌喜歡糖作為他們繁殖的能源,所以患有腸道菌群失調的人常常患有碳水依賴癥,特別喜歡精致碳水化合物和糖,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日積月累形成疾病。早在20世紀70年代英國醫學家克里威(Thomas L.Cleave)提出了世界著名的“克里威20年法則”: 一旦精制碳水化合物進入一個國家10~20年之后,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就會如期而至。 這條法則現在已經被美國哈佛科學家進行的哈佛健康膳食研究項目所證實。為了證實這個法則,哈佛研究院耗資1億美元,歷時超過10年,參與者10萬人以上。 實踐證明,腸道精準營養和中醫體質調理雙管齊下,對改善慢性代謝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病已收到令人驚訝的效果。 作者寄語: 我是一名專業的醫生,卻得了用藥物無法解決的糖尿病。最后是深入地研究了慢病產生的原理,并最終用營養的方法治好了我自己的糖尿病。我希望用自己多年的醫學知識和行醫經驗,將洞悉的慢病原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分享給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