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卷三 七 陽 雕龍劉勰 愍驥應玚 雕龍劉勰 愍驥應玚 【拼音】:Diāo lóng Liú Xié Mǐn jì Yīng Yáng[chàng] 【人物故事】:
南北朝宋泰始初年(公元465年),劉勰生于京口(今鎮江),字彥和,原籍東莞(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沈莊內)。祖父劉靈真,宋司空劉秀之的弟弟。父親名劉尚,曾擔任越騎校尉。劉勰很早就成了孤兒,他發憤圖強,熱愛學習。因為家里太窮而沒有娶妻結婚,和沙門的僧人住在一起,十多年后,他對那些經文都很精通。他分門別類地整理了這些經文,抄錄下來,還為經文寫了序言。如今定林寺里面藏的經文,都是劉勰編寫修訂的。天監初年,劉勰開始擔任奉朝請,兼職做中軍臨川王宏的秘書,后升職擔任車騎倉曹參軍。擔任太末縣縣令時,政績清正廉潔。擔任東宮通事舍人時,劉勰向皇帝建議,祭天地應當同祭太廟一樣,只用蔬果,不用犧牲(牛、羊、豬),皇帝下詔命尚書討論此議,最終決定按劉勰的建議處理。后升任步兵校尉。 32歲時開始寫《文心雕龍》,歷時五年。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勰家境貧寒,沒結婚。他曾精心研習佛教經典,晚年出家當了和尚。 應玚,東漢末文學家,字德璉,東漢南頓縣(今項城)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作賦,有文賦數十篇,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父名應珣,官至司空掾(掾為古屬官之通稱)。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屬,后轉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玚為將軍府文學(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賦數十篇。詩歌亦見長。 玚處于漢、魏戰亂時期,對人民的災難深感同情,在他的《靈河賦》、《愍驥賦》、《征賦》和《公宴賦》等作品中都有較深刻的反映。這些作品辭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漢末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體現了他企盼國家統一的愿望。在魏、晉文學史上,他與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劉楨并稱“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鄴中(河南省臨漳縣)亦稱“鄴中七子”。其傳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明人輯有《應德璉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