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經遇到一例腦溢血年輕病人,遺留后遺癥,言語不利,半身肢體麻木,久治不愈,后來幾乎放棄;機緣巧合,她姐姐跟我一個親戚同一村,因此知道我也能治此病,因此來診;經過詢問,我采用一方就是仲景的侯氏黑散。 【組成】菊花四十分白術十分細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蠣三分桔梗八分防風十分人參三分礬石三分黃芩三分當歸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 【用法】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侯氏黑散仲景原文說的很少,云: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僅僅這個幾個字癥狀,不好掌握本方運用指征;必須從藥物來推斷。 侯氏黑散主藥就是菊花,一味常用藥;用量達到四十分;《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記載:菊花味苦平。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芳香上達,又得秋金之氣,故能平肝風而益金水。皮膚死肌,清肺疏風。惡風濕痹。驅風散濕。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菊花晚開晚落,花中之最壽者也,故其益人如此。 現代常用菊花泡水喝,治療頭暈頭疼,眼干目澀等疾病。由于歷史習慣,菊花用量一般不大。而仲景這個侯氏黑散菊花用量從歷史來看屬于最大一張方子也說得過去。 除了菊花,其他藥物都差不多用量,我們看一下: 益氣健脾藥:人參白術茯苓干姜,這幾味藥有理中湯之意,可以暖脾胃,祛寒濕,從此推測可以治療用于經常腹瀉,尤其實用瓜果或者寒涼食物腹瀉更為明顯的人群。何況原文當中還有心中惡寒不足者一句! 祛風藥:菊花桂枝細辛防風;這些都是常用祛風藥,大家知道祛風藥作用復雜,雖然說祛風,其實還有疏肝,勝濕,止痛,芳香走竄等功效,只是臨床看醫生如何運用! 化痰藥:桔梗礬石。桔梗主要是利咽喉,化痰,治療肺用咽喉疼痛。礬石據考證仲景所用白礬;現代認為白礬第一個功效就能化痰,功效甚大,配合郁金是一張名方,又叫白金丸,有豁痰安神作用;主治癲狂。 養血活血藥:當歸川芎桂枝。傳統看當歸川芎養血活血,這個搭配偏于活血祛瘀,再加桂枝通心脈,仲景常用手法,助當歸川芎活血祛瘀力量大增。 重鎮熄風藥:牡蠣。這個藥是一味動物藥,凡是動物藥或者礦物藥,都比植物藥力量要大;牡蠣作用也是比較多,重要可以熄風,重鎮安神,收斂等功效。在這里看治療大風,顯然牡蠣是為了重鎮熄風的! 清熱藥:菊花可以清熱,這里不說了,黃芩也是一味重要清熱藥,不僅可以清熱還能制約其他藥物偏溫出現的副作用,所謂反佐之意。 藥物介紹完了,我們看一下他如何治療大風,從剛才所介紹來看,確實能祛風,菊花防風細辛桂枝牡蠣為主藥,可以去外風,也可以祛內風,內外風都能治。風邪大家知道臨床表現一般為頭暈頭疼,肢體麻木,風癮疹,以及精神類疾病,風濕,風水(水腫),風瀉(腸炎),等疾病,皆可以本方加減治療。 既然屬于大風,或者頑固風邪不是一般方法能治,所以必須有其他原因,單純祛風不能治療的;因此比如脾虛,脾胃虛寒;脾胃虛寒虛弱就是本方病機另一個原因,脾胃直接可以影響人體抵抗功能或者正氣;所謂腎為先天,脾胃后天,補脾胃就是補后天;一切難治疾病選擇治療脾胃就對了。所以方子當中人參白術茯苓干姜是輔助后天之本的。 頑固疾病往往有瘀血,這就葉天士常說久病入絡。因此方當中當歸川芎是治療絡瘀重要的藥,而且當歸養血活血,川芎祛風還是治療頭暈頭疼一味不可缺少的重要藥物。 再中醫界有句話,叫痰生百病,怪病多痰,脾胃虛弱往往生痰濕,所以祛痰也是必須的,因此桔梗白礬祛痰,跟當歸川芎活血都是治標之藥。也是一個組合,可以看出凡是頑固疾病必須兼顧痰濕瘀血這兩個致病因素! 至于黃芩清熱一般根據情況,寒像明顯少用,熱像明顯可以多用一點。 通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這個方子主要祛風平肝,健脾活血化痰濕。所以臨床見到風邪為主,同時有脾虛痰濕瘀血癥狀皆可以運用本方治療。 名醫賴來春茂曾經總結本方治療各種疾病分享給大家: 1.眩暈:視物旋轉欲倒,目開即覺天翻地覆。 2.頭重:頭痛沉重,悠悠忽忽,有空洞感覺。 3.腦冷:頭痛,腦內覺冷畏風,常欲蒙被而睡,面容慘淡憂郁,四肢不溫,稱為“厥陰頭痛”。 4.顏面麻痹:半邊顏面突然失去知覺,口眼喎斜,病在左,歪向右,病在右,歪向左。 5.眼目病: (1)胬肉攀睛:內眥生瘀肉,色黃赤如脂,日久漸厚,掩及黑睛。 (2)流淚:淚下無時,迎風更甚。若久流不止,能使昏暗難辨物色。 (3)目干澀:用腦過度,感覺兩目干澀,瞼皮沉重。 (4)目癢痛:澀痛多眵淚,羞明難睜,視物昏糊,胞瞼內滿布紅色細粒,名為“椒瘡”(即“砂眼”)。 (5)夜盲:入暮不能見物,到天明恢復正常,名“雀目”。用本方醮煮熟豬肝或羊肝。 (6)暴盲:平素眼目無病,忽然目盲不見,都屬暴盲。多伴見情緒緊張,為怒氣傷肝。 (7)老年性白內障。 6.半身不遂:上下肢偏左或偏右發生癱瘓,稱為“半身不遂”,又名“中風”、“偏枯”。前人以為風從外入發生癱瘓者,為真中風;如風自內生發病,為類中風。無論真中風、類中風,皆以氣血虧虛,痰多熱伏,久病體弱,風邪得以乘之,阻礙經氣,形成半身不遂。 7.胸痹:胸痛偏左,驟然發作如針刺,伴有氣悶窒塞,每次時間極暫,在受寒、勞動和精神刺激后最易出現,脈象細數或呈結代,屬于“真心痛”、“厥心痛”、“胸痹”。以胸骨后,心前區出現發作性或持續性疼痛或憋悶,疼痛常放射至頸、臂及上腹部為特征。本病多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飲食不節,痰飲內生,情志不暢,肝郁陰傷等引起,而以年高腎氣虧虛者多見。 8.預防中風:凡人年過五十歲以后,自覺手指或單側上下肢半身發麻或木,經常頭目眩暈,上重下輕,行動飄然不穩,皆為中風先兆,倘再加言語蹇澀,唇舌發麻,中風為期不遠,少則一、二月,長則一年之內,如能服用本方,將息得宜,尚可防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