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五四運動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眼前仿佛擎起一面獵獵旌旗,耀眼的赤色中,閃爍著青年英雄們不滅的愛國魂。而這如鏡頭般閃過的身影中,不乏河北師范大學前身——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的巾幗校友!她們投身五四運動的洪流,把個人理想融入愛國救國、婦女解放的實踐中,所表現出的革命精神及創造的革命文化,為全國的青年女性乃至整個女界樹立了標桿,豐富了五四運動的文化內涵,成為河北師范大學寶貴的精神財富。 時光倒流回1919年春夏之交,北京學生點燃了五四運動的革命火炬。消息傳到天津后,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的學生在天津率先響應。5月5日,女師第七級學生郭隆真第一個站出來,召集全校積極分子開會。6日,郭隆真又與女師畢業生劉清揚、李毅韜以及九學級至十四學級推舉出來的代表鄧穎超、張若茗、周之廉、蔣云、許廣平、徐士義等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聯合天津女界開展一系列“以醒救同胞”的愛國運動。劉清揚、郭隆真、鄧穎超等作為天津愛國運動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帶領女師愛國學子,聯合天津各女校的師生乃至家庭婦女,共同開展了震撼人心的愛國活動。天津《益世報》于1919年5月11日,以《師范女生之愛國》為題做報道,贊稱“該校女生均系閨閣名媛,而愛國心之熱烈,不減于須眉丈夫,真可使以起衰振懦矣。” 1919年5月25日,劉清揚、郭隆真、鄧穎超等發起成立了天津第一個婦女救國團體——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劉清揚為會長,李毅韜為副會長,鄧穎超、郭隆真、張若茗為評議委員,鄭季清、王天麟為總務委員,王貞儒、周之廉、張嗣婧、周敏、郝雨春、王瑞生等為執行委員。年方15歲的鄧穎超和郭隆真擔任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演講隊隊長,在天津的西馬路、東馬路、北馬路及村鎮等成立演講所,宣傳抗日救國,抵制日貨,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爭取婦女自由平等權利等。直隸女師學生盧璾瑜、蔣云、許廣平、徐蘭、周滌、吳瑞容等編輯出版《醒世周刊》,編排、出演進步話劇。 ▲天津愛國女界同志會證章 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成立后,在天津開展了一系列抵制日貨、爭取民族獨立自由、保衛國家領土主權、要求婦女解放的演講宣傳、京津請愿、游行示威等重大活動。其中,劉清揚、郭隆真、張若茗等分別于1919年6月、8月、10月作為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代表進京請愿,要求嚴懲殘酷鎮壓愛國學生、槍殺愛國人士的山東軍閥馬良。在被警廳拘押期間,她們表現出大無畏的革命斗志和堅定的愛國精神,激勵廣大民眾。1919年8月29日,天津《益世報》以《劉清揚百折不回》為題,報道了她被拘警廳時的談話,她說:“我此番是奉母命救國,且男女同為國民,理應與男界同受甘苦,即便死于廳內,我等亦甘心。……我們女界此是初次在社會上作事,絕不能比男界少走一步,即或死,我們亦死在里頭。一定要與我們全國女子做個榜樣。”這慷慨激昂、擲地有聲的革命豪情至今仍是鼓舞青年學子不畏強暴、不懼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 經過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實踐和不斷產生的思想碰撞、文化覺醒,這些走在革命潮頭的進步青年逐步認識到要推動婦女解放,引領全體民眾一起進行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革命斗爭。1919年9月16日,周恩來、郭隆真等發起成立覺悟社,成員共20人,男女各半。10名女青年全部是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的學生或校友!她們是:劉清揚、李毅韜、郭隆真、張若茗、鄧穎超、鄭漱六、周之廉、張嗣婧、吳瑞燕、李錫錦。 ▲天津覺悟社舊址 ▲覺悟社部分成員合影(后排右起第一人為周恩來,第三人為郭隆真,前排右起第三人為鄧穎超) 覺悟社成立后,社員們在李大釗的啟示下,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編輯出版《覺悟》雜志,參加天津“一·二九”直隸省署大請愿等。在“一·二九”請愿中,周恩來、于蘭渚、張若茗、郭隆真等被省署衛隊拘捕,社會各界開展了多種方式營救,覺悟社的鄧穎超、諶志篤等組織了24人,要求替代被捕代表坐牢;天津《益世報》《大公報》等主流媒體開辟《被拘代表公開旁聽》《學生大風潮》等欄目全程追蹤報道;京津著名律師劉崇佑等義務公開辯護,經過6個月的獄內、外斗爭,馬千里、周恩來、于蘭渚、郭隆真、張若茗等20位代表獲釋,各界民眾為獲釋代表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五四運動時期,以直隸女師學生為主體,還創辦了多種期刊進行新思想、新文化傳播,除《醒世周刊》《覺悟》外,還有《平民半月刊》《女星》《覺郵》《婦女日報》等,用文字來揭露黑暗,啟發平民的愛國精神,宣傳婦女解放等。 ▲《女星》周刊第14期(1923年9月5日)上刊登的“女星第一補習學校開校紀事” 而今,佇立新世紀的潮頭回首五四運動中的直隸女師巾幗校友,她們中劉清揚、郭隆真、鄧穎超,成為現代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奮斗了一生;張若茗成為中國最早的留法女博士;許廣平作為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中國近代女作家,既是魯迅事業的得力助手,又是魯迅精神最忠誠的繼承者和最熱忱的弘揚者。 鄧穎超在《兩個使我難忘的五七——并告女師范的師生》文章中回憶,“那時的女師的同學,是何等有團結力,有勇敢奮斗的精神,是何等的有見地, 是何等的了解世界的潮流。以中國民族素來缺少的精神,尤其是女子所缺少的精神,竟能在女師同學中表現出來。這是何等的可貴啊!” 參考資料:《五四運動在天津直隸女師》(邱士剛);《覺悟社全家福》(程世剛);《回憶天津五四運動及覺悟社》(諶小岑);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天津市檔案館網站 附:五四運動時期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愛國學生簡介(部分,以入學年份排序) 劉清揚(1894-1977),女,回族,天津人,1911年就讀于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最早的女黨員之一,周恩來同志的入黨介紹人,與鄧穎超等人成為“中國婦女界的一面女權旗幟”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曾任河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婦聯副主席和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等職。 郭隆真(1894-1931),女,回族,河北大名人,1913年就讀于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杰出女戰士、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者之一。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與周恩來、鄧穎超等參加并領導天津學生五四運動,宣傳革命思想,并兩次參加赴北京請愿,曾三次被捕。1930年3月,任中共滿洲省委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同年8月,任山東省委婦委書記。11月2日被逮捕。1931年4月5日在濟南被殺害,年37歲。 李毅韜(1897-1939),女,又名李峙山,河北鹽山縣人,1914年考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后任女師附屬小學教員。五四運動中任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副會長。抗日戰爭爆發時在廣州養病,抱病參加抗日救亡工作。 鄭漱六(1897-1962),女,又名鄭季清,江蘇揚州人,1914年就讀于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五四運動中任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總務委員,曾同周恩來、鄧穎超等人率領天津學生代表到北京請愿。女師畢業后,任長沙一紗廠廠長,新中國成立后,在桂林縣(今桂林市)褚村小學任教。晚年得到周恩來、鄧穎超的幫助。 李錫錦(1892-1979),女,浙江紹興人, 1915年就讀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后任天津中西女校教員,參加覺悟社時代號是31號,后化名“衫逸”。其他情況不詳。 鄧穎超(1904-1992),女,漢族,河南光山人,1915年進入直隸女師預科,1916年升入本科,成為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第10學級學生。192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鄧穎超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會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毫無保留地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她是20世紀中國婦女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婦女的驕傲,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深受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張若茗(1902-1958),女,河北清苑人,1916年就讀于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覺悟社成員,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1920年11月與周恩來、郭隆真等一起赴法留學,成為“中國最早的留法女博士”。1931年歸國后先后任北平中法大學文學院和云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一生的中法文著作近百萬字,在法語教學領域培養大量人才,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張嗣婧(1901-1923),女,河北徐水人,1916年就讀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五四運動中任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評議員。1920年畢業后,在封建禮教束縛下下嫁給病夫表哥劉賡勛并受到夫家虐待,年僅22歲病亡。女師同學為她舉行追悼會,鄧穎超撰寫《張嗣婧傳》。 周之廉(1902-1956),女,河北南宮人,1917年就讀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五四運動中任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評議員。女師畢業后,先后任磁縣小學教員、天津達仁女校教員、北平香山慈幼院女校主任、北平五省災童教養院教務主任。后考取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畢業后任河北女子中學校長、河北省立第五女子師范學校校長。1933年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并獲碩士學位。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國參加抗戰,在重慶創建北泉慈幼院并任院長。 許廣平(1898-1968),女,廣東番禺人,1917年就讀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預科,擔任天津愛國同志會會刊《醒世周刊》主編,并在周恩來領導下參加了“五四運動”。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成為魯迅的學生。1927年與魯迅結為終身伴侶。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政務院副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婦聯副主席、民主促進會副主席、全國文聯主席團委員等職務。 吳瑞燕(1904-1981),女,廣東省人,1918年就讀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在覺悟社活動期間,編導話劇《木蘭從軍》和《伊藤博文》,并公演為慈善事業募集4000余元。女師畢業后,考入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她是覺悟社最早成名的社員,后創辦山東省京劇院,抗戰時在重慶創辦歌劇學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