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生態系統中,作為萬物的靈長,人類無疑是頂級掠食者,處在食物鏈的最頂端,很多動物難免成為人類口中的食物。盡管如此,人類基本上只會吃草食性動物,比如牛、羊,而不吃虎、獅這樣的肉食性動物,這是為什么呢? 人類幾乎不吃食肉動物,當然不是因為它們的肉有毒不能吃。早在3600年前的商朝,中華廚祖伊尹說道:“肉玃者臊”,意思是肉食性動物的肉有臊味,但只要去臊就行。也就是說,古時人們也是會吃食肉動物。 而在更加久遠之前的史前時期,原始人類更是不可能挑食草還是食肉動物吃,那時有的果腹就不錯了。數萬年前,地球上生活著劍齒虎這樣的猛獸,它們的體型遠超如今的貓科動物,但它們卻因為被原始人類的過度捕殺而走向滅絕。 人類確實非常愛吃肉,素食者的占比非常低。既然食肉動物往往體型龐大,肉是可食用的,為什么人類卻偏愛食草動物呢? 雖然人類很強大,但獵殺大型食肉動物(小型不夠塞牙縫)是有風險的,食肉動物非常兇猛。而且隨著人類的不斷擴張,大幅壓縮了食肉動物的生活空間,導致它們的數量大幅減少,像老虎這樣的猛獸瀕臨滅絕,成為保護動物,所以捕殺它們現在是不被允許的。 與食肉動物相比,食草動物的數量要多得多。這是因為生物的能量隨著食物鏈的傳遞效率很有限,通常只有10%。要養活一只大型食肉動物,需要很多的食草動物。 自然界中遍地都是植物,所以更多的動物選擇以植物為食,它們很容易獲取到食物。食肉動物捕獵需要耗費很多體力,而且還不一定能夠捕到獵物,它們在在野外吃不飽是常有的事情。 由于食草動物數量更多,而且生性更溫順,所以它們自然成為了人類的首選肉類來源。為了更方便獲取到肉,讓食物有穩定來源,到了一萬年前,人類開始馴化動物,很多食草動物被馴化成家畜,這為后來人類文明的飛躍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而馴養大型食肉動物很不現實,一來它們生性兇猛,二來也養不起。飼養大型食肉動物,需要耗費很多肉,因為只有少數能量可以向食物鏈上層傳遞,吃一斤肉并不能長出一斤肉,也就是料肉比實在太高了。舉例來說,一只成年老虎每天可以吃四五十公斤的肉,根本養不起。 有那喂養食肉動物的肉,還不如人類自己吃了,何必再多此一舉,把肉浪費掉。反觀牛、羊、豬的料肉比要低得多,這些食草動物對食物不怎么挑,養殖成本較之食肉動物要低得多。 食肉動物的養殖成本非常高,而且它們的繁殖率很低,數量稀少,大部分都混成了保護動物,根本不夠全世界幾十億人口的肉類需求。人類可以大量養殖食草動物,牛羊的數量能夠達到數億只,可供人類的日常需求。 另一方面,人類其實不宜食用肉食性動物,尤其是自然界中的野生食肉動物。且不說食肉動物身上的細菌病毒,如果某些地方遭受污染,由于食肉動物位于食物鏈上層,毒素會在它們身上富集,人類食用它們將會存在很大風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