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因結直腸腫瘤或外傷、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病等原因的腸造口患者總數已經超過100 萬人,且還在以每年10 萬例的速度增長。人們對造口人的認識還很陌生,他們亟待社會的理解、支持和幫助,讓他們在以后的道路上不再糾結和痛苦。但是,比關心更重要的是,我們原本可以避免造口的,比如結直腸癌,是公認的最好預防的癌癥...... 一盎司的預防勝過一磅的治療,更勝卻萬千廉價的同情...... 吊糞袋的痛苦,不是常人可以忍受的46歲的高先生剛剛經歷了第三個化療周期,他顯得十分虛弱。 他在一年前就出現了便血、腹瀉等癥狀,自以為是痔瘡,一直沒有去醫院檢查。 因為他很壓根不相信自己會得癌癥,因為單位年年體檢,年年正常。 3個月前,他發現大便次數增加,帶還有膿液,腹痛,消瘦、貧血等,才不得已去了醫院,結果發現三期直腸癌。 因為腫瘤離肛門很近,單獨切除腫瘤已經不行,必須連肛門也一起切掉。然后在肚子上開一個口,把腸子引出來,接一個塑料的袋子,這輩子就只能這樣排便。 患病后,高先生的生活也完全被顛覆了,兒子尚未畢業,自己也無法正常上班,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經濟壓力幾乎摧毀了他的人生。 許多人不知道,吊糞袋的痛苦便不是常人可以忍受的。 化療、放療且不說,失去了肛門,造瘺口周邊皮膚紅腫疼痛,每次排便都需要換糞袋,生活質量很差,遭遇身心的雙重折磨。 三年前做完直腸癌手術的劉先生說:“造口不是肛門,無法人為控制,這是最令人討厭的,萬一和同事朋友聚餐,再出現這種情況怎么辦,所以我已經很少出門了。 因為不怎么跟外界接觸,我心里經常感覺莫名的煩躁。有時候彎腰都得注意點,不能提太沉的東西,身邊離不開人,時刻都要人照料。” 正是這種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導致他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甚至不愿去觸碰自己身上的造口,“都是我老婆給我換造口袋,我自己都不愿意看。” 醫生演示造口袋更換過程
顧國平說:“我見過做造口的人中,最年輕的17歲,二三十歲的人也不在少數,年紀輕輕就飽受失肛之苦,割腕,跳樓,自殺的什么樣的都有。” 造口袋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它的價格不等,一般一個造口袋100多塊錢,兩三天換一次,一個月下來得有將近1000多塊錢的費用。 由于做了造口后,身體不能隨意控制排泄物,任何場合都需要攜帶造口袋,這是困擾患者的最大問題。很多人面臨著身心雙重折磨,特別是當使用造口器材過程中出現漏水、漏氣時,病人會產生失望、自卑的心理。曾有患者寧死不做造口。 護士為患者更換造口袋 一個能救命的檢查,大部分人卻忽視了像高先生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上十分常見。 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新發的近40萬結直腸癌患者中,超過85%是進展期,只有10-15%是可以徹底治愈的早期癌。 在所有結直腸癌當中,直腸癌和乙狀結腸癌占了一多半。這個位置的腸癌,一旦是中晚期癌,即便能保住命,但保留肛門十分困難,費用也十分高昂。 然而,在早期,不但可以保肛,而且能完全治愈。然而令人們痛心的是,我國絕大多數的結直腸癌發現時候都是中晚期了,而且超過80%的直腸癌在前期被誤認為是痔瘡,延誤了發現和治療的最佳時機。 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 民眾不重視腸鏡檢查!或者不愿意接受腸鏡檢查! 如果在40歲以前無癥狀做一次腸鏡檢查,許多人間悲劇就可以避免! 一位造口人的留言 我國40~74歲的人群中,約有1.2億人需要做腸鏡結直腸癌是一種典型的“富貴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發病率逐年上升。 國家癌癥中心2019年發布的《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顯示,2015年我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為38.8萬人,死亡近18.7萬人,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居第3位,發病率高居世界第一。 根據2018年全球腫瘤流行病統計數據庫(GLOBOCAN)的數字,中國(包括臺灣省)的發病率已經達到52萬(下圖紅框),排在所有癌癥的第二位。 這些數據表明從2014-2018年,發病率以每年大約8%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中國結直腸癌的新增病例將很有可能首次突破60萬大關,逐漸逼近肺癌。 據最2020年新的數據,天津2019年的腸癌發病率達到38/10萬,已經超過胃癌,幾乎和肺癌持平。 2014年數據 (GLOBOCAN)2018年的數字 結直腸癌是為數不多的最容易預防的癌癥之一,因為它的發展過程比較單一、遲滯,90%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因此有效的、及時的篩查,就能大幅度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而且篩查的本身就是最好的預防手段,比如發現腸息肉等癌前疾病,可以腸鏡下切除以阻斷其癌變進程。 如果按照40-74歲為目標篩查人群,我國每年大約有1.2億人需要做腸癌篩查,尤其是腸鏡檢查。 而實際上,在需要腸鏡檢查的人群中,只有15%的人接受了檢查。 由于考慮到大眾對腸鏡檢查的不了解或“盲目排斥”,我國對于腸癌篩查一般的篩查建議是,先做糞便潛血試驗、糞便DNA等無創檢查,陽性者再做腸鏡。 但是,這樣的篩查仍然收效甚微。 2013年,一項73.8萬上海居民參與的結直腸癌篩查活動,通過問卷、潛血試驗,共發現結直腸癌高危對象12.5萬人,陽性率達16.4%! 而這12.5萬人最終進行腸鏡檢查的只有5.2萬人,也就是說,有7萬人放棄了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能救命,可大幅降低腸癌的雙率美國曾經是世界上腸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而如今,這頂帽子將要落到我們頭上。 2020年3月22日,最新發布的《美國結直腸癌統計報告,2020》顯示,美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從1985年開始持續下降,2000年后呈快速下降趨勢。 不久前,美國癌癥協會發布《美國2019年腫瘤統計報告》顯示,1991~2016年這25年來,美國腫瘤死亡率總體下降27%,相當于死亡人數減少262萬人,其中結腸癌死亡率下降了53%。 長達35年的下降,歸功于對50歲以上人群結直腸癌篩查的普及,而篩查的方法主要依賴糞便檢測和腸鏡檢查。 大家從下圖可以看到,藍色柱代表2000-2018年腸鏡的篩查率從20%上升到61%的變化,而紅色曲線代表的發病率則在這期間不斷下降的趨勢。 去年,權威雜志《內科學年鑒》的一項大型研究也證實了這點,結腸鏡檢查與死亡率降低72%有關。 腸鏡檢查,既能預防腸癌,又能發現早癌前文說過,腸癌的發生主要是從腸息肉演變而來,其發展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從腸息肉到腸癌大約需要5-15年,大腸癌的形成大多在55歲以后; 因此,在40歲左右做一次腸鏡檢查,要么能發現良性的息肉,要么能發現早期的腸癌,都是很好處理的的: 發現息肉,切掉就能有效預防它繼續變壞; 發現早期腸癌,也可以在內鏡下根治,不需要開刀、化療,治療費用相對低廉,5年生存率超過90-97%; 即便是二三期的腸癌,目前通過綜合治療,也有不錯的預后,5年生存率在60-80%以上; 但是,一旦錯過了早期發現,到了晚期,出現了遠端轉移,即便是目前的醫療水平,5年生存率也在20%以下,由于藥物也非常昂貴,許多人根本無法承受。 我們建議以下人群要做腸鏡篩查:有證據表明,40歲以上,有以下幾點的朋友要及時做個腸鏡: 1、I級親屬有大腸癌病史者; 2、有癌癥史、腸道腺瘤性息肉、炎癥性腸病、腹部手術史; 3、大便隱血實驗、糞便DNA檢測陽性者; 4、以下五種表現具有兩項以上者:粘液血便/慢性腹瀉/慢性便秘/慢性闌尾炎及精神創傷史。 5、長期不良嗜好,比如煙酒、肥甘厚味、久坐、熬夜、肥胖等。 腸鏡目前大多數都是無痛的,不再有痛苦;如果實在不愿意做,可以先行檢查糞便潛血試驗和糞便DNA實驗,陽性者則必須行腸鏡檢查。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 腸癌在早期沒有任何癥狀,常規檢查比如CT、核磁、彩超很難識別,能發現的金標準只有腸鏡,別無替代! 關注胃腸病,每天精彩不斷! 撰文:胃腸病 編輯:老杜 聯系:laodu-shazi |
|